网站域名出售 微信:  hucheng114

网站内容整理中,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我们处理

友情文档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32|回复: 0
收起左侧

刘立:关于牌坊的一些杂想-杂文精选-美文欣赏

[复制链接]
等级头衔

等級:初中生

Rank: 3

积分成就
UID
777
主题
59
精华
0
墨水
152

发表于 2022-1-26 18:58: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网络时代,也就有了网上浏览新闻的具体行为,海量,便捷。虽说眼目所观免不了鱼龙混杂甚至泥沙俱下,看得多了,看的久了,也练就了一双可剔骨可鉴形的眼睛。
         
        这天,照例利用一点零星时间在网页上匆匆浏览。一则来自于搜狐大视野的新闻蓦地跳进我的眼里:《山东滨州建筑工地挖出清代贞节牌坊!》老实说,这个标题很是吸引人,加上最近确实在对古建筑做一点点研究,就点开了网页。新闻内容如下:
         
        5月21日,山东滨州一建筑工地施工时挖出一座古建筑。经初步鉴定,该建筑为清朝嘉庆年间修建的一座贞节牌坊。高约4米,宽约6米,前后共有6个石狮子,牌坊上雕有龙形花纹,两侧还有一些残余青砖。牌坊上部刻有 大清嘉庆十二年旌表节孝候廷对妻赵氏坊 字眼。
         
        上古时期,男女可自由交往,不受限制。到了奴隶社会后期,妇女成为男人的附属品,婚姻自由逐渐被限制。战国时期,儒家孟子提出 男女授受不亲,礼也 的观点,受到统治阶级的追捧。现代人一听 节孝 、 贞节 等词语,往往第一反应就是 烈女 ,这大约是我们历史上漫长的封建社会实在是太长了,以至于一些行为习惯、思维方式都刻进了骨子里。
         
        牌坊源于汉阙,形制成熟于唐宋,是古代一种形似大门的高大建筑,虽是我们国家特有,却又不是殿堂庙宇,虽然曾经到处可见,却又鲜少有人留意。牌坊一般用木、砖、石头等材料制成,上部刻有题字,比如上面提到的 大清某年旌表某某 等等。
         
        到了明清两代,牌坊从原来的实用为主衍化为一种纪念碑式的建筑物,大多建在庙宇、陵墓、祠堂、衙门、园林或街道路口。一般来说,牌坊有这么几种用途:一是功德牌坊,二是贞节牌坊,三是标志成就,所谓 光宗耀祖 以显示家族荣耀,还有一种建在村镇入口或是街道分隔用的标志牌坊,在一些新建的 古城 里也有,最为常见,也最容易被熟视无睹。第二种贞节牌坊,通常是古时用来表彰一些或死了丈夫长年不改嫁,或自杀殉葬,而符合当时年代道德要求,流传特异事迹的女性,为其兴建的牌坊建筑,最为凄惨,最容易打动人心,所以也最吸引人注目。
         
        南北朝时期,南梁天监年间雍州有一位烈女王氏。婚后不久,丈夫卫敬瑜意外溺水而亡。年仅十六岁的王氏成了寡妇,她的 父母 、公婆都劝她改嫁,王氏坚决不同意,为了表示对丈夫的忠贞不渝,她用刀将自己的耳朵割下来,放在盘子中以明心志。
         
        王氏的房屋有个燕窝,那里面住着一对恩爱的燕子夫妇,忽然有一天,只剩下一只孤零零的燕子。从此家中不复见燕子比翼双飞的场景。王氏给同病相怜的独燕腿上系上一条丝绦,以区别于其它的燕子。
         
        第二年,那只燕子如约来到王氏家,却仍是孑然一身。王氏感慨之余写下《孤燕诗》 昔年无偶去,今春犹独归。故人恩既重,不忍复双飞。 数年之后,王氏在忧伤中离开了人世。许多人赞叹王氏对 爱情 忠贞不渝,又有几人感受到了王氏守节日子的艰难和痛苦?
         
        这个 故事 里王氏的公婆还是比较开明的,至少王氏因为感情专一自愿不嫁,而不是被逼着守节的。
         
        两汉至隋唐时,政府对女子改嫁再婚行为虽然不提倡,但也不禁止。到了宋朝,程朱理学大行其道, 存天理、灭人欲 等观念由上至下,流毒甚广。明清之际,女子保持贞节被推崇到极致。洪武元年,明太祖朱元璋下诏令旌表节妇,规定民间年三十岁之前夫死守寡,到了五十岁仍不改嫁的,由政府出资 旌表门闾 ,同时免除这个家庭的杂役。清代时,京城、省府、州县各自修建 节孝祠 ,矗立大牌坊,以表彰死去的贞妇烈女,且节烈事迹突出的,还会被写入正史或地方史。这样一来,把对节妇烈女的崇尚推至极点,成千上万的妇女以身殉夫,或自愿、或被迫,愈演愈烈。前面故事里的王氏,要是 生活 在明清之际,也够得上旌表节孝了。
         
        在古代,立牌坊是一件非常庄重且崇高的事情,并不是任何人都可以立。即便是符合 吃人的 礼制,也得由政府审核通过甚至皇帝御赐才行。漫漫数千载历史,因战争、疾病等原因守寡的女性数不胜数,得以立牌坊的仅是少数。《儒林外史》里,有个虞博士,五十岁才考中进士,因年老补选为南京国子监博士。到任后,监里的门生纷纷来拜见。其中一人名叫武书,自幼丧父,全靠母亲一力抚养成人。后来母亲过世,虞博士问他: 令堂可曾旌表过了么? 武书道: 先母是合例的。门生因家寒,一切衙门使费无出,所以迟至今日。 因为家贫,即便符合要求,没有银子上下打点,想为劳苦一生的老母亲请一道旌表也是徒然。
         
        同样在《儒林外史》里,秀才王玉辉的三女儿,因为丈夫病死,觉得自己对夫家没有用处了, 父亲 收入微薄,又要养活大姐(王玉辉的大女儿也因丧夫回娘家守寡),竟立志 殉夫 ,活活把自己饿死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是,父亲先是鼓励她这样做,因为 这是青史上留名的事 。女儿死了之后,作为父亲的王秀才先是大笑,后来又大悲戚。而公公婆婆先是 惊得泪下如雨 ,一味劝阻,说要养活她,后来又放任她饿死。真与假,虚与实,可是她的 人生 ,是确定的结束了。结局就是徽州府学训导余大先生 立刻传书办备文书请旌烈妇 。两个月后,上司批下来,制主入祠,门首建坊, 知县祭,本学祭,余大先生祭,阖县乡绅祭,通学朋友祭,两家亲戚祭,两家本族祭,祭了一天,在明伦堂摆席。通学人要请了王先生来上座,说他生这样好女儿,为纪伦生色。 好一番热闹。
         
        这个善良的三女儿严格要求自己,遵守(当时的)最高的社会道德,可是她父亲推崇的,她遵守的道德,不给她活路。女性在男权社会,挣扎也好妥协也罢,总是逃不开命运的悲惨。而那些来祭奠她的 众人 ,也只是 在明伦堂吃了酒,散了。 以后,还会有谁心疼、有谁记得她呢?
         
        在封建社会,贞节牌坊用于旌表操守高洁的贞女节妇。许多妇女在寂寞中耗尽青春,一辈子苦受煎熬,就为了最后能挣得一座贞节牌坊。一个牌坊,一个旌表,埋葬的何止仅仅是一个活生生的生命,更是埋葬了一个女性数十年的青春,以及活下去的一点希望。正如鲁迅在《我之节烈观》中所说: 节烈难么?答道,很难。男子都知道极难,所以要表彰她。节烈苦么?答道,很苦,男子都知道很苦,所以要表彰她。
         
        世事变迁,时光流转,牌坊背后的许多故事已经随着时间流逝渐渐远去,变得模糊。牌坊上曾经彰显的荣耀,也随着岁月的推移而散落成一地的碎片。有一些牌坊躲过了 自然 灾害比如暴风雨、山洪等的袭击,也没有被人为破坏,得以保存到至今,带着斑斑旧色立在乡间田野,或是市井街头,无声地诉说着那一个个悲惨的故事  尽管历史已经将这一页翻了过去,不了解历史,又怎么能体会,生活在人人平等的社会,是多么幸运、 幸福 呢!
         
        【作者简介】刘立,鲁西人氏。邻水而居,简单自持。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山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有散文集《折子戏》行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