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尹 航/抚顺
前些时候在一个老同事孩子的婚礼上,遇到了王海师傅。他久久地同我握手,笑着说:你可真厉害。我们是微信好友,我知道他说的是俺近年来参与社会文化活动的那些事。我说:和你们在一起的那些年,让我学到了很多东西。
俺这么说,不是客套。不只王师傅,当年王海班的那些师傅,如今在街上遇到,他们都是大老远就和我打招呼。那种偶遇故知的盛情,只有在一起经历过 摸爬滚打 考验的人,才会有。
王海班当然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对于王海班这个典型的选树、培养和宣传,各个层面都付出了很多劳动。可以说,王海班具有 全国第一班 的美誉,是与多年来各层面的 集团军作战 分不开的。我曾经有幸参与了这样 大规模的宣传战役 ,并为此做过一些基础工作,一直是我新闻从业中值得自豪的经历。
2001年,我们将王海班组的事迹 成功 申报全国职业道德建设 百佳先进班组 之后,多年新闻从业经验使我意识到,有了这个国家级的荣誉,这下可不愁发稿了。
从那时起,我就没有停止过撰写有关王海班组的稿件:2002年2月27日发表在《中国石油报》的《十四个人心中的尺子》,是有关王海班的第一篇通讯,并以《技术工人是财富》为题,发表在《抚顺日报》要闻版头题;以《班组也疯狂》为题,配发图片,在《厂长经理日报》发了多半版;同年11月23日发表在《中国石油报》的《王海人格魅力的 三道弧光 》,是有关王海个人的第一篇通讯。后来,扩写成6000字,以班组的角度,通过封面 故事 的形式,发表在《石油政工研究》上。
在王海班组荣获全国 五一劳动奖状 之前,我共在《工人日报》《劳动报》《辽宁日报》等十多家媒体发表有关王海班和王海个人的独家报道30多篇。抚顺石化为王海班出的第一本画册《奉献忠诚》,后面有一整张各种媒体刊发有关王海班新闻报道的彩页,上面都是我那时的稿件。
这些稿件,都是深入班组反复采访得来的第一手资料。不是 同吃同住同劳动 ,也差不多是 隔三差五 就去转转。俺这个王海班的 荣誉班员 ,可不是那么容易当的。
至今我还记得第一次给王海班拍照的情景。在分子筛车间操作室门前,我举着相机,一边找角度,一边一步步向后退,王海班一字排开向我走来。或许是头一回有记者为他们拍照,个个表情都很庄重。俺正在犯愁,忽然脚下一绊,险些跌倒,全班的人都笑了起来 那个生动的瞬间,后来成为了王海班的经典照片,被媒体大量刊发,印到了很多画册、展示板和背景墙上。
选树、培养和宣传王海班的那些年,也是工作和写作最辛苦的时期,大多时候每天只有四五个小时的睡眠时间,赶通宵是常有的事,不记得休息过几个完整的双休日,脸色总是灰土土的,长期处于睡眠不足状态,刚至不惑之年,头发就都灰白了。
2007年 五一 之前,新华社和《人民日报》等国家级新闻媒体的记者来为 劳动者之歌 专栏采访,当他们看到由我策划的石油三厂分子筛车间文化长廊时,得知大多是我拍的图片,就向我约了一张王海的照片。后来,那张照片以新华社通稿的形式,发表在《人民日报》《经济日报》等国内20多家媒体上。俺在《抚顺日报》用过的标题《技术有多高安全有多牢》,也被记者直接用到了国家级的报纸上。
也正是在那一年,王海班应邀参加了国家 五一 颁奖晚会。在晚会即将开始的几小时之前,我接到通知,即刻飞到北京为王师傅改写受奖词。在机场候机时,机场大屏幕正在播放央视的 劳动者风采 节目,播放的正是王海的事迹。那个电视片是《辽宁日报》高级记者李宏林先生撰写的解说词,当时是俺接待的采访。老先生戴着一顶前进帽,身着素服,异常儒雅。前年在辽宁省作家协会的代表大会上,俺被选为检票人,为了方便工作,被安排到了第一排。邻座恰好是李先生。我们又聊起了当年的事。老先生一再感叹:王海的事迹,值得一写。
等我们赶到剧场时,已经没有时间修改受奖词了,却目睹和见证了王师傅在舞台上用他朴素无华的话语,去面对鲜花、掌声和无上光荣的辉煌时刻。在我的镜头里,永远记录下了他们手捧鲜花走出会场的那个闪亮瞬间。
王海班开始享有盛誉的时候,我忽然发现自己并没有变得轻松,反而是工作量激增 而且不再是厂领导的秘书(俺那时不仅主抓全厂的宣传工作,还兼任厂两办的调研组长),还成了王海班的秘书。不仅要参与策划和实施分子筛文化长廊和王海班荣誉室的建设,迎接来自天南海北和四面八方的记者团和参观团,王师傅出席重要会议和外出巡回讲演的讲话稿和讲演稿,第一稿的撰写肯定是俺的活儿,时常要反复修改。
有一回我和王师傅被国资委找去修改他全国巡回讲演的稿子,开了一天会,领了一堆任务,心里沉甸甸的。傍晚和王师傅出去散步,边走边聊,从西直门走到了大剧院,还是觉得思路没有打开;又从大剧院走到了后海,才发觉走累了。两个人闷闷地喝了很多啤酒,才觉得心头的压力缓解了一些。
省总工会决定推广王海班的经验,当时抚顺石化主抓宣传工作的领导带着两名宣传干部和我,去见省总工会的常务副主席,当场决定按照 五型 进行推广。回来分配任务,我写了其中的 两型 。等正式看到省总工会的文件时,觉得那些辛苦还是值得的,虽然上面并没有自己的署名。
2009年 五一 之前,省总工会与省作家协会准备联合出一本全省从建国以来著名劳模的报告文学作品集。省作家协会的韩晶老师找到我,问我能不能写王海,八千字,一周内交稿。好在那几年我手上积累了很多王师傅的素材,对他的情况也比较了解,就同意试一试。后来,省总工会为这本书专门下了一个文件,指定要写的 人物 和具体作者,下到各市总工会。
市总工会把文件交给我的时候,距离截稿还有三天时间。我把标题定为王海班最有影响的《向我看齐》,分成五个部分。两个月后,书印了出来,名为《奉献与辉煌 辽宁省劳动模范风采录》,由省长作序,共收入了26个劳模的事迹。
达纳在主管《纽约太阳报》时认为,新闻是社会上大多数人感兴趣,而且在此以前从未对它注意过的那些事情。这让人想到杜鲁门的那句 名言 :世上最大的新鲜事,是对于未知历史的发现。
王海班的事迹,作为抚顺石化以致全国班组建设的一面旗帜,人们已经耳熟能详,没有什么可重新发现了。
转眼,我已经离开厂里十年了。王海和王海班的很多师傅也已经退休,有的调离了那里。然而,曾经和他们一起锻炼和成长的日子,依然历历在目。那些熟悉的身影,虽然在逐渐淡出视野,但王海班还在,王海班的精神还在。
俯念当年的具体细节,还是会想起些前尘往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