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域名出售 微信:  hucheng114

网站内容整理中,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我们处理

友情文档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319|回复: 0
收起左侧

散文 ‖ 深扎大洼的智者 ——走近著名作家张华北-散文精选-美文欣赏

[复制链接]
等级头衔

等級:小学生

Rank: 2Rank: 2

积分成就
UID
6453
主题
51
精华
0
墨水
138

发表于 2022-1-26 22:00: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原创: 天津 李秀云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走近著名作家张华北,我以为他是仁者,更是把生命融入大洼的智者。  题记
         
        初夏的南大港,吹来阵阵撩人的清风,让来自津门的我,顿觉自己还不老,涌起青春般的热情,伸张双臂拥抱景色旖旎的大洼。对于沧州渤海新区的南大港,我并不陌生。早在五年前宣化笔会上就听著名散文家张华北倾情描述,读过他的《洼里黄牛》《秋声秋色里的大苇洼》等 优美 散文,对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深怀向往、期待与好奇。
        两日的采风,我收获了很多,特别幸运地采访了张老师。一路观景,一路倾听。这位被誉为大洼歌者的人,脸庞依然黝黑,那双不大的眼睛依然透着亲切而和蔼的目光,讲起话来温文尔雅,一派学者风度,依然潇洒。走近他、了解他,体味他文学的气质与高度,让我仰视  
         
        精读经典 滋养灵魂
         
        他的散文写得究竟多美,只要读过的人,总会被他严谨而灵动的文字,准确而形象的描写,所赞叹,所感动。他为什么能?答案只有一个,源于他从少年开始的一点一滴的积累。伴随一生的经典精读中,获得的是文学积淀,更有对心灵的滋养。犹如苏轼的诗句: 腹有诗书气自华 。
        很久以前,一盏昏暗的灯光下,一位少年正趴在木桌一角,捧着一本厚厚的书,聚精会神地阅读。母亲从他身边走过,笑吟吟地问: 你读得懂吗?  懂,我读得懂。 少年回答的语气坚定。这是华北先生少年阅读时的情景,如一幅温馨的画面。春去秋来,这画面不断呈现,竟然成为他 生活 的常态。
        那时,华北先生读的是他 人生 中的第一部 小说   《林海雪原》。他只有十岁多点,捧着厚厚的书,硬是啃了一个星期,囫囵吞枣地看完了最后一行。除了被那些精彩的描写吸引外,土匪的黑话一字不少地背了下来。直到多少年后,还能倒背如流。第二年,命运之手把他从川南送到渤海湾的一个农场,接续小学生涯。从那以后,农村版的《西游记》《水浒传》,读得如醉如痴。他还从同学那里借了一本缺皮少底的《封神演义》来看。住在母亲工作的农业中学,学校的新书大都被他找来看了。星期天,也大都捧着《红旗谱》《播火记》《三里湾》《青春之歌》和清代武侠小说《三侠五义》度过的。一本丹麦作家勃朗戴斯的《十九世纪文学主潮》也看过两遍。初中期间阅读许多可以找到的文学名著,特别是初中毕业到生产队插队后,读书更加痴迷。精读司马迁《史记》和《沫若文集》,这可是中国古今文坛上两座高峰啊。
        记得那年,他有幸认识一位下放回农场的刘老师,这位当过黄骅县中学语文老师的长者对爱读书的青年关爱有加。华北走进刘老师的家,刘老师热情地从里屋抱出一纸箱书。华北看到其中有一套《沫若文集》,喜出望外。之后的一段时间里,他借一本,还一本,再借一本  郭沫若的《女神》《前矛》和《恢复》诗集,还工工整整全部抄在笔记本上,多少年后翻看还那么鲜活如新。郭沫若的自传体《学生时代》《革命春秋》《洪波曲》《飘流三部曲》  他时常沉醉在对这位文学巨匠的无比崇敬之中。爱尔兰女作家艾捷尔·丽莲·伏尼契的名著《牛虻》,尽管书皮都卷了,他仍然是借了还,之后又借,爱不释手。刘老师的那一纸箱书,很快被他一册册借走,又一册册送回。一次在一个生产队史会计家看到厚厚的一本书  《史记选》。这本书1962年出版,精选了20篇文章。他兴奋地借来精心阅读,受益匪浅。还书一年后,他又去借,史会计居然慷慨地说: 你喜欢看,就送给你吧! 这本书页有些发黄的厚书,他如获似宝珍藏至今。华北珍藏的不仅仅是一本名著,也珍藏了朋友间真挚的友谊。
        文革后,南大港农场成立文化馆,图书馆藏有国内外书籍5000多册,其中不少名著。那时他就成为那里的常客。长篇小说《野火春风斗古城》《暴风骤雨》,还有高尔基的三部曲等许多外国名著都借阅并认真研读。在农场,他还是自费订阅文学刊物较多的年轻人。《河北文学》《山西文学》《译林》《作品与争鸣》《中篇小说选刊》《十月》《朝霞》等七八种。这些优秀期刊,有的他坚持订阅了近十年,有的长达二十多年。
        渴望读书学习的华北,没有机会上大学,1982年等来了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办 汉语言文学专业 喜讯,他以优异成绩被录取。虽然仅在业余时间凭借听广播、看电视学习,从未落下一节课。授课老师都是高等学府著名教授。系统的学习,让他大开眼界,积累了丰富知识。1985年毕业写论文时,他选了一个与美学有关的课题,题目是《从今夜有暴风雪看梁晓声的美学追求》。当时这个选题很冷门。为了写好这篇论文,他到北京图书馆、石家庄师范大学图书馆等地查阅资料,用一个月时间写成。论文经答辩后,获得92分的高分,这篇论文还被收入《河北省汉语言文学优秀作业集》。中国古人说 书中自有黄金屋 。在华北看来书中自有文学的宝藏,为他插上飞翔的翅膀,飞向蓝天,飞向大 自然 ,飞向广袤的原野  
        在河北省内外,华北先生以写生态文学而颇有盛名。他谦虚低调,虽说话轻轻的,微笑轻轻的,倾听他,会让人感到他内心里更有一种坚毅。
         
        扎根大洼 融入生命
         
        大洼是华北先生的精神源泉,也是他文学生命之源,他把生命的根深扎大洼。这一方水土,一苇一木,一鱼一雁,都是有灵性的鲜活生命。他与大洼的生灵对话,交流,更心存感激,给予他创作灵感、激情与欲望。
        早在上世纪的1961年,华北还是位少不更事的少年,随着开垦农场的父辈到了南大港,开始了渤海边的大洼生活。时光荏苒,在这里他度过了48个春秋。那些过往的岁月,如金子般熠熠发光。
        20出头的华北由生产队进入有200名职工的糖酒厂,作为业余通讯员办起了墙报、厂报。一张油印小报,由他一人编辑、刻写。他在墙报、小报上经常发一些小小说、散文、 诗歌 。1976年 文革 结束,他与何香久(著名作家、曾任沧州市政协副主席、文联主席、作协主席)创办农场文学第一份文学刊物《春蕾》,他任副主编,钢版刻制油印,图文并茂。后来刊物改为报纸印刷,更名《雁哨》。对于华北,这份刊物就是促他成长的一方文学园地,十分难忘。继而1985年,他在河北《生活画报》发表散文《南港的早晨》,陆续有报告文学等发表。1999年起专门进行散文创作。写作的 主题 、主体是大洼、是大自然。
        20多年来华北先生钟情生态文学,成绩斐然。一个人 成功 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就他而言,除了自身的刻苦与勤奋,还有大自然的馈赠,更有他的坚韧与执着。
        2007年,中国散文学会、国家林业局拟定濒临野生动物保护的文学课题   丹顶鹤 ,是华北先生一次新的写作实践。当年冬天和次年春天,他自费南下黄河三角洲、盐城自然保护区、北上双台河口湿地、莫莫格湿地、向海湿地、扎龙湿地、兴凯湖。历尽艰辛,将丹顶鹤越冬地、栖息地、繁殖地做了考察。追寻着丹顶鹤稀少的身影,记录着它们精彩美好的传说。一路走来,纵跨六省,行程8000里。2008年7月,这一承担的国家创作专题、18万字散文集《丹顶鹤的那些事儿》如期完成,第二年出版发行。这是国内第一部描写丹顶鹤的散文专集。这本专集的出版,更加坚定了他书写生态散文的方向。
        2008年9月,张华北的散文《秋声秋色里的大苇洼》荣获第三届冰心散文奖。这次大赛,全国提交了1000多篇(部),《秋声秋色里的大苇洼》深得评委好评并入选。我没写过文学评论,仅从个人阅读感受上讲,张华北的生态散文,犹如一幅画,一部交响曲,声图并茂,活灵活现,常让人想起古代王维的诗篇。他写过大洼的动物、植物上百余篇,像《诗经》 诗人 一样,赋予它们人文的精神。他的散文集《九秋》2013年出版发行,是结集的大洼生态专集精华本。一篇篇精致而朴实的文字,深刻表达了他对大洼深情的眷恋。面对大洼,他写不完,道不尽。爱它、恋它,用心、用情、以至把生命融入其中。他曾动情地说: 把青春和激情都付与了这块土地,这块土地也给予了我丰厚的赐予。 2017年,纪实散文集《 父亲 树》由河北新闻广电出版局、花山文艺出版社遴选出版,被评为冀版精品原创作品集,在全国发行,好评如潮。20余年来,他创作出版9部散文集,200余万字,每一部著作都是他与大自然的对话。
        张华北如今在沧州居住,但每个月要回南大港住几天,到洼里看看、有时没车就步行到西洼走走,创作的灵感,敲打着他的心扉。《人民日报》编辑向他约稿,第二天就到了大洼,细心观察,发现黑翅长脚鹬,回家后立即写出《大洼美鹬》一文,得到编辑赞赏,很快发表在《人民日报》。写《大洼鹰飞》时,他到海兴小摩河村找两个老人采访,又采访了南大港几位老人,听他们讲大洼人驯鹰的 故事 。文章写成后,发表在2018《天津文学》。从华北身上不难看出,只有把血液融入这一方水土,经过漫长岁月沉淀的人,将创作视为全部生活重心的人,才会取得这样的成就。
        华北先生仍然钟情于大洼,他的笔下有大洼的月色、苇草,也有大洼的四季,还不断挖掘这里的民间故事和风土人情。他深入采访一年,写出了《民国十四年的那个冬日》《咸丰三年的那场大火》《大洼治鱼》(治鱼即捕鱼)等文章。在文学创作的追求中,他或许找到了完全属于自己的表达方式。即:本真、简洁、细腻,舒畅地表达了大自然对人心灵的吸引。以锦心彩笔,书写诗意般的语言,是赞美,更是心灵深处对生命的礼赞。
        他所写每篇散文,都那么清新,充满生机与扑面而来的生命之感,给读者留下深深的痕迹。只有领悟了什么是生命的人,才能有这样的生命呈现。我读他的作品不全面,但很想知道,他写了几十年,创作有什么变化?问题一经提出,他十分爽朗地回答: 没有变化。我始终坚持细腻与厚重的风格。 张华北认为,散文的细腻,是指行文的细密和精细。细腻须有细节,细节是作品中的对细小情节的描写。其作用常常有意想不到的效果,细节能加深印象,更好地体现主题,深化意境。散文厚重即文章的厚度、厚实,让读者感觉其分量沉甸甸地压纸。散文厚重的作用即是给人以相当的知识量、信息量。不轻飘、不浮浅,更好地体现主题和意境。 细腻与厚重往往是紧密结合的。细腻是文中的柔美,厚重更是文中阳刚。二者组合使文章得以刚柔相济。 他这些真知灼见就是他确立的文学坐标,如同一棵大树,枝繁叶茂,绿意蓊郁。
         
        人如其文 朴实无华
         
        大洼之美浸染了张华北的美文,也滋润了他的心灵。每个人的生活习惯、禀赋性情总是离不开那一方生养他的 故乡 。他虽不出生在大洼,但早已成为地地道道的大洼人。他的淳朴、善良、真诚、执着、豪爽都是大洼人身上的基因。
        著名作家、评论家、河北省散文学会副会长袁学骏在《文艺报》发表《张华北:很有特色的生态散文作家》长篇评论,高度评价张华北的生态散文并总括其散文艺术的基本特征是:独、真、实、细、美。细细读张华北的散文,读者的感觉是真真切切的。联想到他的为人处世何尝不是如此呢? 文如其人,人如其文 。
           我与华北先生再次相逢,近距离接触深刻体味到他身上大洼人的品格。文字的力量是巨大的。南大港地域不大,但文化底蕴深厚。几万人的南大港就办了一本《大洼文学》季刊,他任常务副主编。他坚守办刊宗旨,细心组织,精心安排,办出了特色,这是大洼文学爱好者的幸运。他为文学新人修改过多少文章无法统计。他的手机里记下了每一位向《大洼文学》投稿的作者,常交流,多联系。还举办文学讲座,把自己的思考、创作经验与体会传授给年轻人,推荐他们加入文学团体。在他的培养和带动下,写大洼、写生态文学的作家和文学新人创作队伍实力雄厚,营造了良好的文学氛围,大洼文学不断拓展和深化。
            华北先生在大洼作家群中有很高的威望。当有人出版文集时,首先想到要请他作序。他曾为20多部文集写了序。每次,他都要把所有文章阅读两遍,然后再分类,再将每一类文章进行分析,找出代表性文章,归纳出写作特点,都理清后,才开始提笔作序。为鼓励作者,对不足部分指出希望。一本文集作序最少要用10个工作日。文友们由衷地说,华北先生写得极为认真、精致,极有分寸。
        他对文友的真诚,我也有体味。这次到南大港之前,我给他发了封电子邮件,说明我要采访他的想法,并列出了提纲。殊不知,见面交流前,他从提包里取出一个装有优盘的小铁盒,与手机连上线,通过微信传给我。他为我准备了几篇散文作品、名家的评论,对我采访提纲做了书面解答。我有些不知所措,他一切做得这样细致周到,出人意料。接着他告诉我, 去黄骅港区参观需要一个小时车程,你就坐我的车,咱们在车上聊。  一路清风,一路细语。中午已过,我们返回南大港就餐,他没有丝毫倦意,继续给我讲他的故事  
        共和国同龄人的华北先生在四川合江县出生,遗憾的是出生前父亲因病去世。一年后母亲也随土改工作队进山,还在襁褓里的他,托付给了表娘(婶)。40岁的表娘用米粥将他一勺一勺喂大。五岁时才回到母亲的身边。但永远忘不了转龙湾的家,忘不了山里的表娘。不足17岁,他从初中毕业插队到农场的职工队,开始了自食其力的生活,年终结算后有了50元的第一笔工资,他拿出30多元买了一件羊毛皮衫筒寄回山里。表哥写信来说老人落泪了,表娘逢人便说: 我幺儿好孝顺啊! 几十年里,中秋、年节来临,无论多忙,他总也忘不了要给远在山乡的表娘汇钱,由最初的几十元开始直到每次的几百元,再也没有间断过。表娘93岁那年,有六七天不吃不喝,昏睡醒来,就喊着 幺儿、幺儿、我那幺儿呢 。表娘过世后,他给表哥寄钱,直到表哥去世。听着听着,我热泪盈眶。
        车停了,我的心仍无法平静,坐在餐桌上,泪眼婆娑地连连对文友说,太感动了,太感动了! 受他的感染,我内心的澎湃  
        采访结束,然而一切似乎还在继续。与华北先生的对话一直在脑海里萦绕,挥之不去。我提出: 文学是什么? 他侃侃而谈: 文学是自然、社会与心灵的写照,是文字的艺术结晶。应影响人的精神世界,影响人类社会。 我又问: 好的文学作品的标准是什么? 华北先生坦然自若: 好的文学作品应给人以启迪、进取和光明的力量。创作上应有灵活精致的构思,有美好深邃的意境,有生动凝练的语言。文学不应是平淡的东西,应是精心加工的文学艺术品。它可以影响精神世界,以至整个社会。 他以为,达到这样的程度,也是对读者的尊重。他对什么是文学,什么是好文章的真知灼见,语轻意深,一字一句,掷地有声。
        与华北先生短暂的接触,印象深刻。从他身上,我看到了一位大洼赤子坦荡的胸怀,生态文学追求者、一刻也不歇息的脚步。这需要砥砺坚持的勇气,以至执拗的义无反顾,甚至用生命孤注一掷的拥抱。多么令人敬佩啊!这一切让我仰视,忽地耳边响起莎士比亚的诗句: 你永久的夏天不会凋枯!
        初夏午后的太阳,在碧蓝的空中高悬,散发着温暖而热烈的气息。采风中,我们也被华北先生真诚而热烈的气息包围着,此刻,紧握他暖暖的大手依依惜别。再见了,真诚而朴实的朋友。
        坐在回津的大巴车上,轻轻打开《大洼文学》2019年第一期,映入眼帘的是一行让人心动的文字: 这里,有你展示才情的大野;这里,有你振翅飞翔的蓝天。魅力大洼,神奇大洼,有你永不枯竭的创作源泉。 我喜欢这诗,它不正是华北先生文学之路的真实写照吗?
         
        作者简介:李秀云 天津市作家协会会员、河西区作协秘书长、天津散文研究会会员。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