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域名出售 微信:  hucheng114

网站内容整理中,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我们处理

友情文档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394|回复: 0
收起左侧

放云灯-散文精选-美文欣赏

[复制链接]
等级头衔

等級:小学生

Rank: 2Rank: 2

积分成就
UID
2557
主题
54
精华
0
墨水
138

发表于 2022-1-26 22:02: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云灯,现代人叫孔明灯,也有叫许愿灯、天灯的。一般在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等重大节日时施放。是一种民俗文化,不仅仅在豫东地区有,在我国许多地方都有这个节日习俗。
         
        据有关资料载:相传五代(公元907 960)时,有一名叫莘七娘的女子,随丈夫在福建打仗时,她曾用竹䉲扎成方架,糊上纸,做成大灯,底盘上放置燃烧着的松脂,灯就靠热空气飞上天空,用作军事联络信号。这种松脂灯,在四川称 孔明灯 。相传这种灯笼的外形像诸葛亮戴的帽子,因而得名孔明灯。还有一种说法,相传是由三国时的诸葛亮所发明。当年诸葛亮被围困于平阳,无法派兵出城求救。孔明算准风向,制成会飘浮的灯笼,系上求救的信息,其后果然脱险。于是后世就称这种灯笼为孔明灯。
         
        那么, 云灯 又该如何解释呢?据我所言,旧时,灯是人们用来照明的一种用具。而在天空中飞行的灯笼,可与云彩试比高,像流动的彩云,故称 云灯 。是对这种灯笼运行高度的肯定,更是的一种赞美。
         
        那个时候的乡下,放云灯全得自己扎制,集市上和商店里根本没有卖的。扎云灯,先要准备材料,主要有:朱䉲、铁丝、白纸(一般用白纸,扎出来的灯笼明亮;但为了表示喜庆,也有能薄红纸的)、棉花团、浆糊等。豫东地区属于平原地带,不产竹子。扎云灯一般用旧竹帘䉲子,有时用竹竿破成䉲子。先用竹䉲子扎三个同等的圆圈,粗细大小没有固定的尺寸规格,一般与木筲、石磙粗细差不多,也有更大些的。再用三根竹䉲,竖着把扎成的竹环均匀地串接起来,就成了一个圆筒状。然后就在扎好的竹筒框上涂上浆糊,再把纸粘糊上,放在一旁晾晒。晾干后,在底部的口上,用铁丝攀拧一个十字架,在上面放置或吊上用油浸透的棉团,云灯也就做成了。
         
        热闹的场面是放云灯。要放云灯了,村里的老老少少都早早来到村口的野地边,特别是小伙伴们,更是欢雀跳跃,拥拥挤挤,跑前窜后,还不停地喊着: 放云灯啦!放云灯啦! 此时,四野一片昏暗,即使是晴天有月亮,光线也是朦朦胧胧。大伙儿在村头的空闲地上或野地里聚拢起来,围着即将放飞的云灯观看。放云灯,一般都是村里精明麻利的年轻人操作。在地上挖一个小坑,在坑里放上麦穰、豆秸等易燃柴禾。然后将柴禾点燃,随后,由三四个人托起云灯的底部,把云灯轻轻架在火堆的上方,而且不能松手。一会儿,火堆就会把浸有油的棉团燃着,并产生大量的热气,加之火堆升腾的热气流,冲击着云灯开始膨胀,且愈来愈烈。待到持灯人手有感觉云灯上升时,齐声大喊: 一、二、三! 抓云灯的几只手同时松开。这时,云灯在人们的一片欢呼声中冉冉升起,顺着当时的风向,边升腾边飘飞,越飞越高,越飞越远,那一闪一闪的光亮,像似星星眨着眼睛,又如同一颗流星,在茫茫夜空中遨游,成为一道风景。当云灯放飞那时起,事前安排的撵云灯者就开始向云灯飞行的方向跑,小伙伴们也跟在后面跑着撵,边撵边喊: 撵云灯了!撵云灯了! 。有的时候,被野地里的土坷垃绊倒了,爬起来还撵。有时候跑的上气不接下气,歇一歇还继续撵着云灯跑。有的在云灯放飞之前,撵云灯的人就提前到达预定的地点,在那里等待云灯的下落。云灯穿云破雾,越村过河,直到把棉团浸的油燃尽,再没有热空气支撑,就会慢慢地降落。多数都会落在空旷的田野上,但有时会落在村里的树上或房舍上。要是落在田地里,捡回来还可以再放。若落在树上,要想办法取下来,有刮破的地方,再修补一下,继续施放。要是降落在人家院子里或房顶上,只好偷偷地离开返回,谁也不会去捡。因为,有一种说法,说是云灯落到谁家谁家倒霉遭灾,有晦气,不吉利。谁还敢惹这个麻烦呢?只有三十六计走为上策,丢弃不要了。
         
        现如今,不论农村或是城市,放云灯已成为历史的记忆。再也看不到放云灯的了。因为有政策规定,放云灯容易引发火灾,不准燃放云灯、花炮之类的喜庆物品,逢年过节管理更加严格。放云灯的习俗慢慢消失了。怪不得有人这样说,过去虽然 生活 困苦,但过得很充实,节有节样,年有年味。而现在过年过节的味道淡多了,一些民俗与现代生活方式的碰撞,致使一些老传统渐渐淹没在历史的烟云中,成为了人们美好的回忆。
         
        作者简介:田启礼,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