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域名出售 微信:  hucheng114

网站内容整理中,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我们处理

友情文档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98|回复: 0
收起左侧

从《牡丹亭》看汤显祖的女性意识

[复制链接]
等级头衔

等級:小学生

Rank: 2Rank: 2

积分成就
UID
5116
主题
53
精华
0
墨水
138

发表于 2022-2-21 20:33: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 要:汤显祖是明代杰出的剧作家,被誉为“东方的莎士比亚”。他从人性的高度探寻女性的生存处境,又从女性的角度呼唤人性的解放。《牡丹亭》是其“至情”思想最光辉的结晶。本文试图探究其女性意识形成的原因,对汤显祖的女性意识进行解读。
关键词:牡丹亭 汤显祖 女性意识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2-0000-01
汤显祖的戏曲作品包括“临川四梦”(《牡丹亭》、《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和未完成的《紫箫记》。在汤显祖的戏剧代表作“四梦”中,《牡丹亭》①向来受到人们极高的评价,被认为是汤显祖“至情”思想最光辉的艺术结晶。本文即从《牡丹亭》文本入手,分析汤显祖女性意识的主要表现。同时从历史传承、作者自身方面探究其原因,对汤显祖的女性意识进行解读。
一、《牡丹亭》女性意识的表现
1.女性的情爱意识
在中国古代,“禁欲”的口号为宗法制社会所提倡。事实上“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人的情爱本于自然,不可遏制。杜丽娘生活在理学盛行的时代,她跟随父亲在官衙里住了三年,却连后花园都没有去过。古老的恋歌《关雎》唤醒了杜丽娘的青春之情,大自然中的烂漫春光进一步激起了她内心的情感波澜。她苦恼道:“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从此她便神情恍惚,茶饭不思,一心只想着那美丽梦境,直至郁郁而终。然而,爱的魅力使然,丽娘身虽亡却魂不死。冥冥之中,她还在苦苦地等待心上人的到来。汤显祖巧妙地借《关雎》这首情歌打开一位少女的爱情意识闸门,从而以剧中人之口道出:“圣人之情,尽见于此矣。今古同怀,岂不然乎?”旨在表明“人生而有情”,圣贤俗子同怀,古往今来一理。
2.女性的婚姻自主意识
封建父权制严格规定青年男女的婚姻不能由当事人自主,一定要通过“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才被承认。然而在汤显祖的作品中女性表现出的婚姻自主意识,通过一系列的戏剧化情节,在实质上取代了旧式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在“婚走”和“圆驾”的几出戏中,杜丽娘还魂后与其顽固的父亲进行了斗争,争得了幸福的生活。她在掘墓还魂复生后,果断而坚定地与柳梦梅“告拜天地”成亲婚走杭州。她父亲诬陷柳梦梅是掘墓贼并将其下狱,欲拆散他们的婚事。但是杜丽娘亲自到皇帝面前大胆作证。她不但敢于在朝堂上陈述与柳梦梅爱慕成亲的原委,而且对来自各方面的质疑,对答如流。她驳斥了父亲的“门当户对”,痛诉父亲不认女、不认婚事之过。最后终于说服皇上下圣旨,允许夫妻团圆。汤显祖笔下的女性敢于自选婚姻、自择配偶,这是女性觉醒的标志。
3.女性的抗争意识
几千年封建父权文化强加于妇女的各种规范无一不强调女子的柔顺与服从,女性逐渐丧失了作为人的尊严和自己独立的人格。在汤显祖笔下,这一传统女性规范被打破。女性意识的张扬在杜丽娘身上则更多的是体现在她对于“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的“至情”的追求和为此而做的抗争。杜丽娘将自己的美好追求寄托到梦中,并且一旦在梦中获得爱情,就一往情深,生死相许,表现得极为大胆。但美梦终究会醒,因而倍觉痛苦,直至缠绵枕席,死于对爱情的徒然渴望之中。然而,肉体的死亡使她摆脱了封建礼教的束缚,她开始更加执着地寻找自己的梦中情人,也成为她反抗高潮的开始。甚至在地狱中杜丽娘仍念念不忘打听丈夫的姓名,通过抗争,终于死而复生与柳梦梅结为连理,获得了在现实环境中不可能获得的爱情和幸福。
二、汤显祖女性意识的形成原因
1.历史传承
从产生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经》来看,那时男女之间的隔离并不特别森严。《周礼》说:“以仲春三月会男女。是月也,奔者不禁。”反映了当时还保留着原始婚姻的遗风。诗经时代的女性拥有较为强烈的自主意识,勇于追求个性和自由。汉代以后,纲常伦理的确立,使女性的社会地位附属性日益加深,这一点在文学作品也有所反映。汉乐府中的女子虽然也继承了先秦时期的浪漫传统,有着对爱情的强烈向往,但在对爱情的追求中渗透着更多的理性成分。到了唐代,传奇开始兴起。离魂还魂题材作为表现男女情爱的一种方式,深受小说家的青睐。陈玄的《离魂记》就是其中较有影响的代表作。
文学发展到元代,杂剧开始兴盛。其中王实甫《西厢记》塑造的崔莺莺可谓我国古典戏剧文学追求自主婚姻、反抗封建礼教的贵族少女的成功艺术典型。如果说崔莺莺形象体现出的女性意识觉醒尚处在萌芽状态,那么《牡丹亭》塑造的杜丽娘式的“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情深,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的对爱情的不懈追求则更显示出女性追求个性解放的新要求。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学作品中的女性意识也进一步发展。汤显祖正是在继承前代文学传统的基础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最终写出了不朽名篇《牡丹亭》。
2.作者自身
汤显祖的自身生活经历也对汤显祖的思想起到了不可忽视的影响。汤显祖曾拜泰州学派的中间人物罗汝芳为师,亲聆其教诲,心灵上得到了很大提升,坚定了汤显祖注重情的信念。汤显祖在中年时代又结识了达观禅师,受到达观宗教哲学的深刻影响,在达观积极进取精神的鼓舞下,提出了同“理”直接对立的“情”字。在见到李贽的《焚书》以后,汤显祖明显地受到李贽“童心说”的熏陶。这样驳杂的学术基础与汤显祖坎坷的生活道路相结合,形了他特有的思想风貌。这些都为汤显祖主情的思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汤显祖对于社会政治等级中处于边缘地位的“小人物”的认同也使他容易对社会性别等级中处于弱势的女性产生关注和同情之情。作为失去了政治待遇的“边缘人”,在看到官场的黑暗和自身的屡遭不幸之后,他对社会最底层的妇女的命运有更深刻的了解,自然就会设身处地体味她们的苦痛并寄予同情怜惜,并形诸笔端。
《牡丹亭》问世后,在当时社会尤其是在一些青年妇女中引起了激烈的反响。她们在杜丽娘身上看到了自己的身影,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最主要还是因为作品通过杜丽娘所体现出来的女性意识深深触动了当时妇女渴望自由幸福的爱情婚姻而不得的压抑心灵。身为男性作家,但是汤显祖却能够站在女性立场关注女性命运的合理性,了解和同情女性的生存状态。在女性难以有机会申诉自己的苦闷的情况下,他代女性发言,发出争取女性生存权利的呐喊。这无疑具有超越时代的伟大意义。
注释:
① 本文所引用《牡丹亭》文献均依据汤显祖著,徐朔方、杨笑梅校注(1958)《牡丹亭》,古典文学出版社本。所引用文献均以文中夹注形式注出,且只注篇名。
参考文献:
[1] 汤显祖著,徐朔方 杨笑梅校注(1958)《牡丹亭》,[M] 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
[2] 金启华 译注(1984)《诗经全译》,[M] 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
[3] 郭茂倩 编纂(1955)《乐府诗集》,[M] 北京:文学古籍刊行社。
[4] 毛效同(1986)汤显祖研究资料汇编,[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5] 徐扶明(1987)牡丹亭研究资料考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6] 张玲 (2006)汤显祖和莎士比亚的女性观与性别意识,[J]《苏州大学学报》第12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