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域名出售 微信:  hucheng114

网站内容整理中,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我们处理

友情文档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58|回复: 0
收起左侧

基于《王仲奇医案》浅析王仲奇辨治郁证用药经验特色

[复制链接]
等级头衔

等級:小学生

Rank: 2Rank: 2

积分成就
UID
7219
主题
43
精华
0
墨水
116

发表于 2022-2-21 20:33: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 要】 基于《王仲奇医案》分析王仲奇诊治郁证临床处方经验,从经验归纳、用药特色两方面剖析王仲奇辨治郁证的用药经验特色。王氏常以辛开苦降法疏理气机,临诊时重视调节脏腑功能,从心肝胆胃脾论治,用药轻清灵动,善以经方愈病,常用药对有绿萼梅与橘叶、川黄连与法半夏、龙齿与紫贝齿、白蒺藜與甘菊花、茯苓与益智仁。
【关键词】 郁证;《王仲奇医案》;辛开苦降;轻清灵动
【中图分类号】R277.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9)16-0004-02
王仲奇(1881-1945),近代新安医家之巨擘,凡行医40余年,精通内科杂病,名蜚杏林,后人将其临证病历编纂整理为《王仲奇医案》,收录医案700余则[1]。郁证是指由情志不遂、气机郁滞导致的情绪不宁、心情低落、胸腹胁肋部胀满不舒,易怒易哭,自觉咽中如有物堵的病证,相当于现代医学所言之忧郁症、围绝经期综合征、神经官能症、癔病等[2]。笔者对郁证的发生机制进行了阐述,并从经验归纳、用药特色两方面剖析王仲奇辨治郁证的用药经验特色。
1 病因病机
《古今医统大全·郁证》云:“郁为七情不舒……既郁之久,变病多端。”《丹溪心法·六郁》云:“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指出郁证的关键为气血怫郁[3]。郁证总因情志所伤,导致脏腑功能失调,气机郁滞。七情过极或恼怒伤肝,肝气郁结或忧思过度,肝脾气结,健运失司,因而致病[4]。王仲奇认为,郁乃气机结聚不散,故治当宣郁、调理枢机开阖,此即《内经》“木郁达之”的思想。《杂病源流犀烛》云:“诸郁,脏气病也……更兼脏气弱,故六郁之病生焉[5]。”患者素体虚弱,脏腑功能失调,易受情志影响而生郁。郁证病位在肝,与心、脾、肾关系密切,肝失疏泄,气机逆乱,则脏气失司,五脏不安。肝郁即可化火,火郁阴伤,心阴失养,肾阴亦枯而发阴虚火旺、心肾阴虚之证。气郁化火,热火扰心则心肝火旺,易怒易哭。木旺乘土,可致肝胃失和或肝脾失和;忧思伤脾,思则气结,气结则痰凝,脾被伤则生化无源,气血亏虚,使心脾两虚、心神失养[6]。王氏从肝入手,重视心、胃、胆,连系膈、咽,治疗总以宣郁舒肝为主,调理气机、舒肝和胃、养心安神、温胆活络,注重调摄精神,调整脏腑功能。
2 辨治特色
2.1 辛开苦降疏利气机 《临证指南医案·郁证》云:“郁则气滞,气滞久则必化热而不流……以苦辛凉润宣通,不投燥热敛涩呆补……”[7]。王氏仿叶天士治疗郁证之法,用辛苦之品宣郁而调畅枢机,取意小陷胸汤,半夏辛温燥湿,用以和胃化痰,黄连苦寒,能泻郁热,瓜蒌苦寒质润,可清热化痰,三者共奏辛开苦降之功。另以橘叶、绿萼梅疏肝理气,旋覆花、杏仁、玉苏子之类调畅肺气,宣通气机。
2.2 注重调节脏腑功能 郁证之病位在肝,肝喜条达,主疏泄,情志不遂则气机郁滞,五脏不安。肝气瘀滞,横逆犯胃,胃失和降而致肝胃不和,出现嗳气、噫气、纳差等症状,王仲奇常以疏肝和胃法治之[8]。肝郁化火,火郁伤阴而致肝阳上亢,阴虚火旺,心失所养出现口干舌燥、眩晕耳鸣、夜寐难安等症状,王仲奇常以平肝潜阳,宁心安神之法治之。肝木旺易乘脾土,忧思亦伤脾,脾失健运而生痰涎;肝胆互为表里,在脏腑功能上联系密切,肝失疏泄,胆郁痰扰,《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治》云:“病痰饮者, 当以温药和之,”王氏亦惯用温化之法如温胆汤治疗郁证出现的痰饮涎唾。
2.3 巧用经方轻清灵动 王仲奇继承新安医家用药平淡轻灵的特点,用药药量小,常用绿萼梅、橘叶、薄荷、菊花等轻清之品,使药方灵动活泼,富有生气[9]。此外,王仲奇善取诸家之长,借鉴前人经方验方,在治疗郁证的时候常取意《伤寒论》半夏泻心汤、小陷胸汤,《千金要方》温胆汤,《金匮要略》甘麦大枣汤,《傅青主女科》易黄汤,《内科摘要》丹栀逍遥散等名家验方。
3 用药经验
王氏临证善用对药,效如桴鼓,常用药对有绿萼梅与橘叶、川黄连与法半夏、龙齿与紫贝齿、白蒺藜与甘菊花、茯苓与益智仁等。
3.1 绿萼梅与橘叶 绿萼梅又称绿梅花,味酸涩、性平,入肝、胃、肺经,能疏肝解郁和中,醒脾理气化痰。《百草镜》言其能“开胃散郁, 助清阳之气上升,生津止渴”,《饮片新参》亦云:“平肝和胃,止脘痛”,临床常用以治疗梅核气,郁闷心烦,肝郁气痛之证。国医大师徐经世称其为“解郁悦脾之要药”,谓其调肝而不伤阴,醒脾而不嫌燥,兼有和胃降逆、行气止痛之功[10]。橘叶辛苦平,质轻,归肝经,能疏肝行气、散结消肿,能助绿萼梅舒肝行气、降郁和胃。
3.2 川黄连与法半夏 黄连与半夏的组合出自《伤寒论》半夏泻心汤,黄连苦寒,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半夏辛温,归脾、胃、肺经,《主治秘要》言其有“燥胃湿,化痰……除胸中痰涎”之效[11],为温化寒痰之要药,法半夏同时具有调和脾胃的作用。胃喜润而恶燥,以降为和,胃气失调,则升降失司。半夏辛开,黄连苦降使气机升降得复,燥热得除,二者寒热并存,半夏解黄连苦寒而不伤胃,黄连助半夏燥湿而不伤阴[12],王仲奇常用之治疗痰气交阻之“咽塞作梗,如有物堵”之症。
3.3 龙齿与紫贝齿 龙齿与紫贝齿搭配取意《裘笑梅妇科经验》之二齿安神汤,紫贝齿又名文贝,味咸性平,入肝、心经,清热平肝,镇惊安神,是去怯之佳品,临床常用于肝阳上亢、头晕目眩、惊悸失眠。《饮片新参》言紫贝齿能“清心,平肝安神,治惊惕不眠。”青龙齿味甘涩,性凉,能镇惊安神、除烦热,是安魂定魄之良药,对惊痫癫狂、身热心烦、失眠多梦颇有佳效[13],《药性论》云龙齿能“镇心,安魂魄”,王仲奇常用二者清肝镇惊安神,治疗夜寐或惊惕不安。
3.4 白蒺藜与甘菊花 白蒺藜即刺蒺藜,辛苦,微温,主降泄,可疏肝经风邪,能平肝解郁、活血祛风、明目,常用于肝阳上亢之头晕目眩症[14],《本草求真》谓其有“宣散肝经风邪”之功。菊花甘苦,微寒,归肺、肝经,能散风清热,平肝明目,《神农本草经》云:“主治风头眩肿痛……目欲脱,泪出”之证[15],二者常被用于肝旺之头眼昏花、目花闪发、眩晕耳鸣。
3.5 茯苓与益智仁 茯苓甘淡,性平,能利水渗湿、健脾补中、宁心安神。益智仁辛温,入脾、肾经,有温脾固精缩尿止泻、温脾止泻摄唾之效,《校注妇人良方》中缩泉丸用山药、益智仁、天台乌药治膀胱虚寒之小便频数、遗尿。二药相伍,益智仁以温涩为要,茯苓以补益渗利为主[16],一涩一利,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固肾健脾,缩小便而止泄泻,王仲奇用两者配伍治疗女子郁证之带下频数。
4 小结
文章阐述郁证的发生机制,从经验归纳、用药特色两方面剖析王仲奇辨治郁证的用药经验特色。王氏辨治郁证常从肝入手,调理气机,调摄精神,调节脏腑功能,以绿萼梅、橘叶疏肝解郁;醒脾理气和中;川黄连、法半夏治疗痰气交阻证;龙齿、紫贝齿清肝镇惊安神;白蒺藜、甘菊花治疗肝木旺盛之头眼昏花、目花闪发、眩晕耳鸣,茯苓、益智仁治疗郁证带下频数,用药轻清灵动,效如桴鼓。深入探析王仲奇辨治郁证用药经验特色,为中医诊治郁证提供了有效方案,拓展了临证治郁思路,能一定程度提高临床辨治郁证的能力。
参考文献
[1]于业礼. 略说抄本《王仲奇医案》[A]. 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医史文献分会.整理、传承、发展——中医医史文献研究的新思路——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五次中医医史文献学术年会论文集[C].//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医史文献分会:中华中医药学会,2013:4.
[2]余惠平.韩明向诊治郁证经验[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1,18(6):89-90.
[3]王庆谚,郑洪新.朱丹溪之六郁学说[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9,17(1):23-25.
[4]胡明,赵令富,王君敏,等.试述新安医家郁证新说[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9,31(1):49-51.
[5]高峰,叶家荣,张曈,等.岭南甄氏流派传人张忠德运用疏肝理气法治疗郁证经验介绍[J].新中医,2018,50(5):250-251.
[6]白揚,李晓红,任素剑,等.冠心病、抑郁症与慢性应激[J].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9,21(2):54-57.
[7]师哲,马晓峰.“辛开苦降法”在《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中的运用[J].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8,37(3):253-255.
[8]张增瑞.肝胃同治探析[J].河南中医,2014,34(10):1872-1873.
[9]叶敏,王键.新安王氏三医家学术与经验的研究[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0,22(2):95-100.
[10]李艳,赵进东,忻凌,等.基于数据挖掘分析徐经世教授诊治肝郁脾虚型胃脘痛用药规律[J].中医杂志,2017,58(15):1288-1292.
[11]龚文倩,张烁,徐芳,等.葛琳仪治疗脾胃病药对经验举隅[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17,27(2):83-85.
[12]龙麟,陈静,张叶熙,等.李佩文运用药对治疗癌症经验探析[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9,34(1):137-140.
[13]卜菲菲,胡建鹏,杨硕鹏.王键教授运用对药治疗心脑系统疾病经验拾萃[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16,39(6):77-79,83.
[14]李彦霞,张黎园.菊花白蒺藜汤对1级原发性高血压肝阳上亢证患者临床疗效和生存质量的影响[J].河北中医,2015,37(11):1627-1630.
[15]马宏杰,郑燕林,李园媛.近5年关于干眼症的中医药实验研究新进展[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8,33(10):4563-4567.
[16]闫新宇,王俊阁.基于明清医案的耳鸣用药规律研究[J].中医杂志,2019,60(3):248-252.
(收稿日期:2019-06-21 编辑:陶希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