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域名出售 微信:  hucheng114

网站内容整理中,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我们处理

友情文档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82|回复: 0
收起左侧

浅谈痰瘀致眩晕的机制及防治

[复制链接]
等级头衔

等級:小学生

Rank: 2Rank: 2

积分成就
UID
8938
主题
43
精华
0
墨水
110

发表于 2022-2-21 20:34: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要】眩晕是以头晕、眼花为主症的一类病症,常反复发作。目前眩晕发病率很高,已经成为最常见的临床疾病症状之一,严重影响人的正常生活。中医治疗眩晕有很好的疗效。本文就临床最常见的眩晕致病因素即痰瘀,对其形成机制及致病原理加以分析,总结从痰瘀治疗眩晕的方法及如何有效预防眩晕的发生,有效减轻眩晕对人们的困扰。
【关键词】眩晕痰瘀机制防治
【中图分类号】R255.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6.12.0.03
眩晕[1]是以头晕眼花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症。眩即眼花或眼前发黑,视物模糊;晕是指头晕或感觉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转;两者常同时并见,故统称为“眩晕”。轻者闭目可止,重者如坐舟车,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面色苍白等症状。历代医家对眩晕有不同的认识,例如《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认为眩晕与肝有密切的关系;元代朱丹溪有“无痰不作眩”的认识;明代张介宾强调“无虚不作眩”等。中医通过辨证把眩晕分为肝阳上亢型,痰浊中阻型,瘀血阻窍型,气血亏虚型及肾精不足型。然而在临床实习期间以痰瘀致眩晕的患者最为常见。下面谈谈痰瘀的形成、致病机理及眩晕的防治原则。
1 病理因素的形成及致病机理
1.1 痰的形成及导致眩晕的机制
痰的形成原因复杂,中医认为肺、脾、肾、肝的功能失调都可以导致痰的形成。如肺主通调水道,肺若失去宣发、肃降功能,则致通调失司,津液不行,最终停聚成痰。肾主水,肾阳不足,无力蒸腾气化,使水液内停成痰;或肾阴不足,阴虚火旺,炼液灼津成痰。肝主疏泄,调畅气机,肝失疏泄,气机不畅,气不行无法推动水液的运行,致水停成痰;或肝郁气滞,热郁久易化火,火炼液为痰。而脾是形成痰的最主要因素,脾主运化,脾喜燥恶湿,过食肥甘厚味易生湿浊,湿浊困脾,脾失健运,输布失常,水湿复内生,形成恶性循环,日久湿聚而成痰。痰一旦形成可随气血运行到达身体各处,引发多种疾患。痰浊中阻,气机失调,致清阳不升或浊阴不降,遂出现清窍失养或清窍被蒙蔽,发为眩晕。
1.2 瘀的形成及导致眩晕的机制
瘀的形成原因亦颇多。如情志不畅,气机不调而气滞,气不畅血不行,日久成瘀;或气虚、阳虚,无力推动血液运行而血瘀;或寒邪入血,寒邪凝滞,血得寒则凝滞成瘀;或热邪入血,血热互结,煎熬血中津液,血粘稠而行涩,可致血行瘀滞;或脑部外伤,所出之血未能及时消散排出体外而形成瘀血。病及于脑,脑部经络血行迟缓,艰涩不畅,脑窍失养则出现眩晕。瘀滞致眩晕者,始倡于明朝杨仁斋《直指方》,书中曰:“瘀滞不行,皆能眩晕。[2]”明代虞抟《医学正传》也曾提出了“血瘀致眩[3]”的论点。
1.3 痰瘀同现及导致眩晕的机制
中医学认为津血同源,二者生理上相互转化,病理状态下也相互影响,痰乃津液停聚而生,瘀为体内血液停滞而成,所以痰与瘀血分别是津液与血液病理变化的产物,因此痰瘀同源,二者相互影响。痰瘀同现可分为两方面,一是痰先形成,后有瘀的出现。痰形成之后,随气血运行,到达身体各处,痰若滞经络使血行瘀滞,则痰瘀互阻。二是瘀先形成,又导致痰的聚集。瘀血阻滞经络,气机不畅,气不化津,聚津而为痰;也可因血行瘀滞日久致脉道瘀闭不通,使经脉之中津液停聚成痰,而致痰瘀同病。痰与瘀均为津血代谢运行失常所致,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二者常互为因果。痰瘀同病,阻遏气机,清气不升,浊气不降,脑髓失养或清窍被蒙而致眩晕,且病情缠绵反复。
2 病例治疗
我所在的实习医院对痰浊中阻型,瘀血阻窍型及痰瘀同现型眩晕的诊断标准如下:
痰浊中阻型:头眩,头重如蒙,肢体倦怠重滞,夜卧不安,或少食多寐,心中懊恼,愠愠欲吐,食后作胀,口中黏腻,舌胖苔腻,脉弦滑。
瘀血阻窍型:眩晕,头痛如锥刺,并见心悸失眠,健忘,精神萎糜,面色晦暗,唇色紫暗,舌质紫暗,有瘀点或紫斑,脉弦涩,或结代。
痰瘀同现型:头晕目眩,头重如裹,或伴头痛,精神不振,或伴有恶心欲吐,或伴有上肢麻木,面色晦暗,舌质紫暗,有瘀点或瘀斑,脉细涩或细弦。
2.1 病案1
患者,女,58岁,工人,患者平素体胖,喜食肥甘厚味,一月前,患者出现眩晕,经输液治疗未见好转。于2015年9月3日到我院就诊,就诊时患者自诉头晕目眩,头重如裹,时有头痛,胸闷气短,食少腹胀,痰多,喜睡。查体:舌胖,苔浊厚腻,脉滑,血压160/86 mmHg,辩证为痰浊中阻之眩晕。因脾湿生痰,湿痰壅遏,引动肝风,风痰上扰清窍所致。采用健脾燥湿,祛痰熄风,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治疗:半夏15 g,天麻15 g,白术10 g,陈皮10 g,茯苓10 g,甘草6 g,生姜6 g,大枣4枚,厚朴10 g,砂仁6 g。半夏白术天麻汤出自《医学心悟》,书曰:“眩为眼黑,晕者头旋也,故称头眩眼花是也……有湿痰壅遏者,书云:头眩眼花,非天麻半夏不除是也,半夏白术天麻汤主之。[4]”李东垣在《脾胃论》中也说:“足太阴痰厥头痛,非半夏不能疗;眼黑头眩,风虚内作,非天麻不能除。[5]”故以半夏、天麻为君药,茯苓、白术为臣,健脾除湿,治生痰之源。佐以陈皮、厚朴、砂仁理气化痰,气顺则痰消,甘草、生姜、大枣健脾和胃。诸药配伍,风痰并治,标本兼顾,眩晕得除。
2.2 病案2
患者,男,36岁,工人,一年前患者因头部外伤,经住院治疗好转出院,出院后时感头刺痛,一月前患者感头痛加剧,眩晕,失眠多梦,记忆力差,精神恍惚,于2015年9月16日到我院就诊,就诊时患者诉头痛,头目眩晕,失眠多梦,健忘。查体:舌质紫暗有瘀点,脉弦涩,血压148/80 mmHg,辩证为瘀血阻窍之眩晕,采用活血祛瘀,通窍止痛,给通窍活血汤加减:桃仁10 g,红花10 g,赤芍药10 g,芎窮10g, 延胡索10 g,香白芷10 g,葱白2茎,生姜10 g,大枣4枚,用黄酒半斤代水煎药。通窍活血汤主要是以头面七窍为主的活血祛瘀方,方中桃仁、红花能活血通经,祛瘀行滞;赤芍药能通顺血脉,行血中之瘀滞,与桃仁、红花配合用于瘀滞者最为适宜,使血行而瘀自破除;芎藭辛温香窜,功能行气活血,乃血中之气药,加强行血散瘀的作用;原方中有麝香,性味辛温馨香,能开诸窍,通经络,兼以活血散瘀,能增强活血化瘀作用,然本药珍贵,多用香白芷替代;葱姜味辛性散,为通阳活血之品,能通达全身上下表里之血脉;方中姜枣配合,可以补益脾胃,亦为佐药,缓和方中其他辛香性烈之品;酒是辛散之品,善通血脉,其行散作用,以充分发挥通窍活血药物的功效;延胡索活血止痛作用强,配合诸活血化瘀药,治疗瘀血眩晕疗效显著。
2.3 病案3
患者,女,45岁,干部。两年前因精神刺激,忧思善虑,遂发眩晕。始觉周身晃动,站立不稳,继而感觉周身景物旋转,反复发作。经在某医院诊断为神经官能症,服西药无明显改善。遂于2015年10月22日来我院就诊,现症见:头晕目眩,头重且刺痛,嗜睡,胸满痞塞,腹胀,动则心悸眩晕加剧,时有恶心呕吐,舌胖有齿痕,舌质紫暗,苔白腻,脉细涩。证属痰瘀互阻之眩晕,应化痰祛瘀。方用化痰祛瘀方加减:天麻15 g,姜半夏15 g,僵蚕10 g,陈皮10 g,枳實6 g,白术10 g,茯苓10 g,葛根10 g,石菖蒲10 g,丹参10 g,川芎10 g。天麻、半夏为治湿痰之首选药;《本草求真》谓“僵蚕为燥湿化痰、温行血脉之品”;陈皮、枳实则有燥湿化痰、理气通滞之功效,痰消气畅则血难以壅;白术、茯苓有健脾化痰之效,脾运则湿除而痰无以生;葛根、石菖蒲取其温经升阳、通络开窍之意,使得清阳得升,浊痰得除,清升浊消则眩何以成;而丹参、川芎行气而活血,通脉而祛瘀。诸药相配能消痰祛瘀,使痰瘀消散,气血通畅,则病症悉解。
3 眩晕的预防
眩晕的发生与现在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有着密切的关系,人多易食肥甘厚味且多静少动,日久必然损伤脾胃,致使健运失司,饮食不化变生痰浊;加之工作压力的加大,情绪易于波动,或忧思气结或易怒或抑郁,都会导致气机失调而变生痰瘀;以及不良的生活习惯如嗜好烟酒等都可增加该病的发病率。所以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饮食规律,以清淡可口为宜;保持心情舒畅,劳逸结合,忌烟酒、油腻、辛辣之品,养成起居规律的良好习惯,坚持体育锻炼,选择合适的运动方法,使周身气血津液通畅,防止眩晕的发生。
4 小结
眩晕作为很常见的一种病症,发病原因多种多样。近年来,痰瘀导致的眩晕在临床上越来越多,且病情顽固难愈,应该引起患者与医生的高度重视。治疗和预防上也应该从这些方面入手,杨泽华[6]也曾提出这样的观点,津血同源、痰瘀同源是痰瘀同治法的生理和病理基础。临床上可采用化痰、祛瘀和痰瘀同治之法,方药可选择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通窍活血汤加减及合方等,通过辨证加以治疗。
参考文献
[1]张伯礼.主编.中医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二版.2012:109-110
[2]尹凤英,郭乃榕,董光潜,眩晕从瘀论治[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0.12(36):122-123
[3]陈伯平,眩晕从痰瘀论治的临床体会[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8(21):52-53
[4]段红莉,刘玉洁治疗眩晕经验[J].河北中医,2010.32(9): 1285
[5]邓中甲.主编.方剂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第二版.2011:324-325
[6]吕晓洲,杨泽华,杨泽华从痰瘀论治眩晕的经验[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5.9(7):235-236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