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江老师,今年是国际化学年,请您谈谈化学对现代人生活的影响都体现在哪些方面?
江敏:其实化学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方面,人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化学。
衣:很多化纤面料的衣服就是化学品,棉制品虽说是全棉的,此时的全棉非彼时的全棉了,质地不一样了,现代棉制品也要经过化学工艺的处理。
食:食品中有许多化学添加剂。当然,说到食品大家最关心的是安全问题,但我们不能单单关注其安全问题,而认为化学添加剂是罪魁祸首。化学品的出现让食品变得丰富多彩,在安全范围内的化学添加剂、防腐剂还是必要的,不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只是一些不良商贩和厂家出于贪念和私利,添加化学品超出了安全范围,但这是一个监管的问题,不能把这种超越限度的行为归罪于化学。就像说氧气是人体必需的,没有氧气人就会憋死,但人如果吸氧过多也会氧中毒。所以说任何事情都有一个度,超过限度对人都会产生危害,而不是化学添加剂本身的问题。
住:建筑材料也跟化学有关。比如中国古代建筑中的窗格很漂亮,其实是由于古代的窗子都用纸遮风避雨,古人把支撑窗纸的木格艺术化了。而现代社会中玻璃材料的利用使窗子既能遮风避雨又不影响采光,虽然没有了艺术化的窗格,但保护了人的视力,促进了人类发展。此外,墙体、钢筋水泥也是与化学工业有关的材料。
行:出门乘坐的汽车,要使用汽油柴油,它们的燃烧就是化学反应。路面铺的沥青,也是一种化学制品。
其实从早上起床开始,人就与化学有了亲密接触。刷牙使用的牙刷、牙膏是化学高分子材料。我们喝的水,要在自来水厂经过一定的化学处理,而其输送管道也是化学品。之后打开煤气蒸煮东西,煤气燃烧是化学反应,食物煮熟也是发生了化学变化。甚至我在与你交谈时,体内也在发生化学反应,为我们提供能量。说话时肌肉的颤动,感情的表达也与体内各种分子相互协调,相互反应有关。
记者:在平时的教学中,如何调动学生对学习化学的兴趣?
江敏:在课堂上我们都会采用一些有趣生动的例子来教学,而且是兴之所至,随手拈来。如讲解物质的存在状态,在介绍气体、液体与固体微粒之间的距离时,可以这样举例:你挥挥手,感觉不到空气的存在,因此气体微粒间的距离很大;手掌打到水里,掌落水出,水有一定的体积,微粒堆积比较紧密,但又是流动的;手掌打在桌面上,肉眼看不到形变,说明固体微粒堆积很紧密,流动性也很小。固体就像我们手挽着手,团结就是力量,冲不垮;液体就像我们一个挨着一个,堆积也紧密,但容易被冲垮;气体就像我们之间有一段距离,别人不用冲也可以过去。调动情绪的落脚点不是为了让学生仅仅掌握文字上的东西,而是让学生获得对自然、对周围的生活现象的一种感悟能力。
记者:说到这,我想起自己高中学习化学时,遇到一个特别头疼的章节——配平化学方程式,怎么也搞不懂其中的原理,最后,只能死记硬背,您是如何给学生讲解这些知识难点的?
江敏:方程式的配平可以这样来看,物质是不灭的,化学反应实际上是原子的重新组合,这个组合就像我们看运动会的团体操一样。团体操的图案是丰富多彩的,但表演的人是固定的,表演时花样可大可小,可分可合,只要遵循一定的方式,表演方式是无穷无尽的,但基本的单元就那么几种。化学反应也是这样,所有元素也就一百来种,其中常用的也就二三十种,但它们组合的方式不同,从而产生千变万化的世界。学习配平方程式,可以先从容易的开始,培养兴趣,学习是个渐进的过程,过一段再学习难一点的,过一段再学难一点的,不断吊胃口,教师不能把简单和复杂的方程式一股脑抛给学生。
记者:学习的最终目的还是相关知识的运用,您觉得日常生活中,学生如何将化学知识运用于生活中呢?
江敏:比如说关于中国第一艘航母瓦良格号的电视新闻,当它在船厂改造时,新闻报道提到了用“富锌的无机涂层”对其进行粉刷。如果没有接受过化学教育的人,这个新闻看了也就看了;而接受过化学教育的人,可能就会想到,富锌的无机涂层是瓦良格号采用的防止船体被海水腐蚀的新技术。而用字幕来强化这条新闻,则说明这项技术是我国领先于其他国家的,也无需保密,因为还有更好的技术作为后盾。这样就会感受到国家在这个领域的新进展,从而对生活充满信心,有勇气和信心继续往前走,继续学习。
又比如旅游时我们看到很多中国的古建筑,但大家有没有想到中国古建筑的风格跟其所用的材料是密切相关的。中国古代建筑为什么都有一个大屋檐?就是因为它的窗户都是纸糊的,容易被雨水浸湿打坏。另外,古建筑的山墙一般是不开窗的,北面墙的窗户也很小,而南面全是窗户,这也是跟纸糊的窗户有关。但古人在这种生活窘迫下发展了窗格的艺术。在现代,由于玻璃的采用,现代建筑不需要有大屋檐,窗格艺术成为一种仿古的装饰风格。
而在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还有全部用玻璃建造的观光台,这就是化学新材料带给我们的一种新的生活感受,还有各方面产业的发展。这就是一种看待问题的眼光。所以说,我们不仅仅是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兴趣,我们还希望交给学生一种眼光,一种对新事物和生活探求的眼光。通过这样的引导,如果我们的学生形成这样一种观察、思维的习惯,对他的性格品行的养成是有利的。
学习不是说只是去做题目,题目不是我们生活的唯一。所有自然科学课程的教学都面临这样的问题:不能仅仅是教给学生描述自然现象和自然规律的文字,还要让学生体验这些文字的形成过程。我认为,中学和大学的教学,都要有学术品位,老师不能像机器、像留声机一样,每年只是稍作调整,而是要对学生的性格、情趣、价值取向、审美观进行培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