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域名出售 微信:  hucheng114

网站内容整理中,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我们处理

友情文档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78|回复: 0
收起左侧

强盛的西汉

[复制链接]
等级头衔

等級:初中生

Rank: 3

积分成就
UID
779
主题
57
精华
0
墨水
152

发表于 2022-2-27 19:50: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汉武帝刘彻(公元前156年-前87年),西汉的第7位皇帝,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诗人。 生于汉景帝前元年(公元前156年)。十六岁登基。汉武帝是一位承前启后而又开天辟地的真正伟大的君王。在他之前的历史上,他所建树的文治武功无人可及。他的想象力和巧妙手法使政治斗争成为艺术。他的权变和机谋令同时代的智者形同愚人。他胸怀宽广,既有容人之量又有鉴人之明。他开创制度,树立规模,推崇学术,酷爱文学才艺。他倡导以德立国,以法治国。平生知过而改,从善如流,为百代帝王树立了楷模。班固的《汉书·武帝纪赞》论汉武曰: “汉承百王之弊,高祖拨乱反正,文、景务在养民,至于稽古礼文之事,犹多阙焉。孝武初立,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遂畴咨海内,举其俊茂,与之立功。兴太学,修郊祀,改正朔,定历数,协音律,作诗乐。建封禅,礼百神,绍周后,号令文章,焕然可述,后嗣得遵洪业而有三代之风。 如武帝之雄材大略,不改文、景之恭俭以济斯民,虽《诗》、《书》所称何有加焉!” 班固对汉武帝的雄材大略基本给以肯定。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写道“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对汉武帝作了充分的肯定。清赵翼《廿二史札记》指出 “专赞武帝之文事,而武功则不置一词。仰思帝之雄才大略,正在武功”。汉武帝从三个方面对中国历史影响巨大。
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汉初,经过长期的战争,人心思定,统治阶级所面临的主要任务是恢复生产,稳定统治秩序。因此,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思想上清净无为和黄老学说受到重视。武帝即位后,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发展,进一步加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已成为封建统治者的迫切需要。于是,汉武帝开始提倡儒学,“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而延聘“儒者数百人”,引起天下学士“靡然如风”。儒者董仲舒上《天人三策》,其中主张“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这一实适应政治上大一统的思想,受到汉武帝的称许。儒学此后逐步得到独尊地位,成为法定的统治思想。儒家思想的确立,不仅使全国官民、知识界思想统一,而且为后来的各民族、各种宗教哲学思想融化准备了思想基础,在此后长达2000多年中,中国历史上出现了多次民族大融化,从来没有发生过宗教战争,使佛、儒、道三教一直和平相处,互相贯通。,对后世影响深远。
二、改革政治体制,加强中央集权
汉武帝为了加强皇权,对中央和地方政治体制进行了重要改革,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对朝廷统治机构进行改革。首先是限制丞相权力,设立“中朝”决策机构。为了限制丞相权力,加强皇权,汉武帝提拔了一批中下层官员,作为自己施政的帮手,由侍中、常侍等组成的“中朝”成为实际的决策机构,而以丞相为首的“外朝”则成为一般的政务机关。再设置部刺史,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二是实行“推恩令”和“附益之法”,打击地方势力。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诸侯王除了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以推“私恩”,把王国土地的一部分给子弟为列候,由皇帝制定这些候国的名号。这样,诸侯强大难制的问题,就进一步解决了。经过这几个方面的改革,皇权得到了强化,中央进一步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三、勘定外患,拓土启疆,和平外交
汉初,国力较弱,游牧民族常“寇边”,给中原民族带来巨大的隐患。汉武帝大力推行富国强兵的国策,深知国泰民安,需厉兵秣马,准备充足的防卫物质条件、人才条件,同时,在关系到国家安全、领土主权的大问题上绝不含糊,不迷恋“和”而忘战,在对待匈奴的边患上,毅然采取坚决措施,调集大兵,花了十多年时间,不惜全面开战,终于打败了匈奴人,彻底扫除了边患,使两汉时期再没出现过匈奴之患,保障了黄河流城广大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汉武帝又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与大月氏、乌孙、安息等国联系,开通了内地与西域之间的交往。他的这一系列文治武功,使西汉王朝发展到鼎盛时期。
但是,汉武帝绝不是一个超俗绝世的圣者。他好大喜功,对外征战不休;他奢侈享受,大兴土木,劳民伤财;他食色不厌,纵情恣欲,宁三日不食,不能一日无女,后宫所纳美女,竟达七、八千人;他不问黑白,杀人如麻,大起巫蛊之狱,令人闻而心惊,望而生畏。普通人性所具有的一切弱点他几乎都具有。不过,汉武帝晚年颁发《轮台罪己诏》,“深陈既往之悔”,实行“息兵重农”的政策,又使社会逐步安定下来,社会经济有所恢复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烈《两汉纪》
[2] 班固《汉书》
[3] 陈苏镇《汉代政治与春秋学》
[4] 司马迁《史记》
[5] 《淮南子.诸子集成》
[6] 司马光《资治通鉴》
[7] 晁福林 《中国古代史》
[8] 董仲舒《天人三策》
[9] 赵翼《廿二史札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