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中药一般都要煎煮过后才能食用,那么你知道服药时的药液温度多少为好吗?可能大多数人都没有注意这个问题,中医专家认为,一般最佳的服药是将药液的温度控制在20℃—35℃。这样,温度适宜,既保证了药效,又不会影响服用。
如果问服药时的药液温度多少为好,恐怕大部分的人都会认为,当药刚煮好稍稍放凉后喝下是最好的,太烫了难以咽下,太凉了想必药性又跑了。这种观点其实也不算错,大部分的汤药,一般都是在不冷不热的时候服用是最好的。而我们前面也说过,当药液的温度在38℃以上,或35℃以下的时候,人对苦味的味觉是最不敏感的,因此大部分的药液,都是在温热的时候服用最好。不过38℃以上的温度可能过高,对口腔和喉管不好,因此最好是将药液的温度控制在20℃—35℃。这样,温度适宜,既保证了药效,又不会影响服用。
但是,凡事都有例外,有些中药在服用时,对于温度还有特殊的要求,有的需要趁热服下,而有的却要完全冷却后服用,这些都需要区别对待。
●需要热服的有:属于温中散寒、补益虚弱的药剂。因外感风寒引起的发烧怕冷、头痛、怕风、全身关节酸痛、不出汗等伤风感冒症状,需要趁热服用药物,以帮助患者排汗,解除恶寒发烧、鼻塞流涕、肢体酸痛等症状。还有用于治疗脏腑虚寒、体质虚弱的温热药及补药也需热服。此类药物有艾附暖宫汤、理中汤、四逆汤、小建中汤等。麻疹刚发的患者也需热服药物,这样可使疹毒发透,随汗液排出体外,缓解病情。身体浮肿的患者也可热服药物,有助于消肿。
●需要冷服的有:清热、解毒、降火、泻下通便的药剂。如因扁桃体炎、支气管炎、胆囊炎、尿路感染而发烧的病人,脏腑实热、热人营血、高热惊厥,或经常出现口干唇裂、大便秘结、小便赤黄等热性症状者,冷服中药可通过寒凉泄热,使邪热外泄,缓解病痛。此类药物有清营汤、白虎汤、清胃散、导赤散、化斑汤、六一散、生石膏、知母、龙胆草、大黄、芒硝、寒水石、冰片、牡丹皮、黄柏等。
但是,如果病人因高烧而导致津液耗损、极度虚弱乃至休克,则需要温服中药药液。
小编提醒:不同的季节和患者体质的不同,也决定了适宜服用的药物温度的变化。比如寒冷季节最好是温服药物,而老人、儿童、孕妇及久病体衰的患者,最好也都温服药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