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域名出售 微信:  hucheng114

网站内容整理中,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我们处理

友情文档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88|回复: 0
收起左侧

韩庆军:中行老人-短篇故事-美文欣赏

[复制链接]
等级头衔

等級:小学生

Rank: 2Rank: 2

积分成就
UID
1784
主题
47
精华
0
墨水
132

发表于 2022-1-26 18:58: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感人 的歌声留给人的记忆是长远的。 这是吴伯萧老人散文《歌声》中的开篇话。我来套用吴老的话, 感人至深给人的记忆也是长远的。 张中行老人留在了我的记忆里,至今他离世已十多年了。但,老人仍在心中。
         
        最初闻其老人之名
         
         《中学语文教学》连载张中行的《作文杂谈》很有阅读价值 同事特向我推荐。八十年代正是激情燃烧的岁月,教学需要,空荡的自己更需要,我投入了,去静心阅读,用心感悟。作笔记,结合课堂写反思,我无天赋就多思多虑。《作文杂谈》谈的内容精准到位,读起来味道也不单一,有些会意是不可言表的,自己收获颇丰。同时深感作者不简单,有丰富知识,文化低蕴深厚,是干货。让人啧啧称道。在那信息闭塞的年代,只知张中行其名,作者的其他背景资料都无从获取。好奇的我慢慢得知------张中行,1909年生于河北,原名张璇,学名张仲衡。193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毕业后,为追求自由, 仲 去了人字旁, 衡 去了游鱼,就是今天的张中行了。
         
        建国前,老人从事过中学教学,自办报刊,后回北大文学院当助教。在这期间,老人阅读了大量各个方面的书,积累了深厚的丰富知识。49年建国后,在人民 教育 出版社当编辑。工作的同时,写了不少散文,佛学,哲学等方面的文章。并从事语文,古史文学及思想史的研究。文革中受打挤压,下放劳动改造。直到文革结束,才恢复工作。
         
        2006年2月24日,老人在北京解放军305医院安然去世,享年98岁。
         
        老人去世后,我记得陈长林先生写了篇怀念老人的文章,说失去了中行先生,中国少了一座 图书馆 。我是一位平凡之人,不敢,也没资格对老人这样的大家评头论足,只觉得陈先生讲的很有道理。因为中行老人严谨治学,造诣深厚,涉猎也广泛,遍及文史,佛学,哲学,古代散文,文学思想多领域,人称 杂家 。老人八十岁了,厚积薄发,暴得大名,九十年代初其代表作《顺生论》,《负暄碩谈》还有《负暄三话》《古代散文选》等一大批作品相继出版发行。
         
        中行老人的作品, 说是透着中国文人几千年高贵气质文化传统,透着最高学府北京大学的民主,科学,自由,容忍 这话不是出于国民之口,而是出自波士顿哈佛广场一位研究东亚文化的黑人学生之口。可见老人的文学思想影响之大,之广。他的写作之如此,一是,老人的文化内涵丰富,思想深邃, 生活 积淀厚重,有情趣。二是,很是滋润人的心田,滋养人的心灵,提升人的 人生 价值,启迪生活。三是,我更赞佩的以 忠于写作,不宜者不写,写则以真面目对人 为信条。
         
        八十多岁的老人得以暴发,人们特称 文坛老旋风 。为后人留下这么丰厚的文化遗产。不能只说对老人是一桩幸事,一桩可喜的事,也是中国文坛的一桩幸事啊!所以在这里,我也附和说一句:失去了中行老人,中国就是又少了一座 图书馆 。少了一位真正的中国传统文化学者。
         
         有幸见得其老人
         
        与中行老人的 见面 是在近二十年前的事(有点记不清了)。中央电视台有个 大家 栏目,记者到老人家去采访,在电视上见到其人(真正见面我怎会够上格呀?)。老人高而瘦,说话慢条斯理,语速和缓。是我想像中的儒雅,文人的风范,有大雅之气。一看就是是位可亲,可敬,可爱的老者。
         
        老人生活十分简单,八十五岁才分得普通三居室。屋内没有任何装饰,一桌一床,桌子上堆的满满稿纸。屋内除了书柜,几乎别无他物。老人为自己住所叫 都市柴门 。真是名士自风流,淡雅风致,实属罕见。摄影记者不时的转换镜头,也是想告知人们:看,就这么简单。
         
        有人问及老人长寿秘诀,老人说道:我一辈子没有什么过外的要求,一是不想做官,二是不想发财。只是一门心思的做学问,读书。除此之外,别无他求。
         
        写到这里,我想,是啊!老人一生澹泊处事,一生低调,淡泊为人,无欲无求,常年寓居燕园女儿家。我们说,一个人做事低调并不难,难得是一辈子低调;一个人淡泊名利并不难,难得是一辈子淡泊。中行老人,钱仲书,杨绛,周有光,季羡林等大批名流雅士,那个不是终生做学问,不闻名利,小我一生,贡献毕生呢?他们是国家的脊梁,人民的骄傲。这样的老人又是多么的可贵啊!
         
         受老人之教诲,闻其声   
         
        有人讲,倘佯在书海里,与先贤对话,与智者沟通,受其熏陶和浸润。对一个人自身修养,提升是十分必要的。这是智者说的话。愚人的自己,说 闻其声 其实是毫不量力的话。自己走进老人的书中,只有受浸润,熏陶,听其教诲的份儿。对老人的人生,人性, 自然 ,社会的感悟,历史的评价及他的卓识远见。领悟的只是部分,理解的也是部分,相当一部分是蒙胧的。我们知道,交流是建立在水平相当的基础之上的。读其作品只是自己的热情,执着,让自己,让老人宽慰就是了。
         
        老人是以 史  哲 的高度和眼光来写人叙事的,这样写出的人和事就有品味,有情趣,也富有寓意。不同于一般的学术藏否,更不像有些人的乱无法章,弄玄虚,弯弯绕以表深沉。大家都知道启功老人,他老人家人品,作品都是极品。中行老人心中十分尊重启功老人,写他时就用 史学  哲学 的力量来写,自然展示出的启功就不同于其他人笔下的启功,很有感染力。我读过多人报道,采访和回忆启功他老人的文章,不一样的情感品味。真的不一样。如需验证我感悟,方可再赏启功老人墨迹。再回味中行老人情趣!
         
        写《汪大娘》,他喜欢这样的老百姓。因为中行老人一生拒绝功利,一生澹泊,一生平凡。所以写出 人物 就淳朴,质朴,以平常之心待人,以人道的目光爱人,人印在脑海里,事留在心里,情在感动中,平凡见伟大。文学即人学,他是在通过自己的笔下人物来表述其内心。这是老人的自身写照啊!
         
        写到这里,说句老实话,自己一生最欣赏,最愿静心坐下来夜读这样的文学作品。因有人性味,有传统文化味,有品味。可惜当今这样的作品不多见了。读中行老人的文章,能让人得到一种内心的平和,能让自己变得更加认识自己,认知人性,认知社会,提高文化素养。以平常心真正的去爱人,爱自己,爱周围的人,爱社会。自律,向自,向内,又有中国人的那种 骨气  脊梁 之气节。
        不能不说的话
         
        中行老人的话:
         
        中行老人对民族的认识,谈民族的优劣,老人有其科学的标准:将一个人绑起来,让众人来打,打了白打不用负责,看有多少人会跳出来残害自己的同类。文化大革命中自己同类的民族就很难及格,只有像杨绛那样 宁肯挨打,绝不打人  宁肯挨骂,绝不骂人 的,才跟优秀沾边。
         
        我的话:
         
        大家知道, 小说 《青春之歌》,五十年代拍成电影,轰动全国。作者杨沫,她是中行老人的前妻。杨沫有点不地道,他们分手后,杨沫对老人很是不公。具说在小说里丑化 余永泽 影射的就是中行老人,还多次攻讦。可是老人却始终不以为意,不作任何的回应评价。只在私下笑曰: 子部 岂与 史部 等量齐观,小说不是历史。
         
        可后来扬沫文革挨整,文联要中行老人揭发杨沫。老人只说:杨沫直爽,有济世救民的理想,并且有求现实的魄力。我写到这里,浸着泪的眼发疼,心中涌着股股暖流。多可敬的老人啊!老人常讲:尤其曾经朝夕与共的,有恩怨,应该多记恩,少记仇。看,这就是中行老人。这也是老人的人格魅力所在呀!永远给人感动的所在呀!
         
        说到这里,又不得不让我再提沈从文老人,他是 世界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 。他姨妹张允和在他死后的碑文正面除撰写 星斗其文,亦慈亦让,赤子其人 外,还在碑后刻了四字: 从文让人 。我讲到这里,此刻,大家一定会想,像他们这样大慈大让品德崇高的老人,有谁不去敬重,仰慕,又有谁不为老人们而自豪呢?
         
        中行老人----千古!
          
        【作者简介】韩庆军,安详一笑(呢称),男,天命之年。山东阳谷人,东昌府东关民族小学教师。站一台挥两笔书写人生,三十余载。蓦然回首一惊,已过中年。妙趣不减,又不识自己高低。追忆印记,敲字弄文。也为不费光阴与粮菜。有老话曰:文章千古事,聊以自娱。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