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洼不仅有浩瀚的 自然 风光,历史沉淀的醇厚的风土人情营造了悠久的大洼文明。陪伴我们采风的张华北老师以其亲身经历给我们介绍了大洼的历史。
张老师从小随 父母 迁移到这里,像芦苇一般深深扎根在大洼。他熟悉大洼,热爱大洼,作为大洼湿地的建设者,他亲历了大洼湿地的 创业 历史,谈起大洼的一草一木如数家珍,大洼也是他文学创作的源泉。张老师作为大洼生态散文的倡导者,写了大量的散文作品,用文学的形式宣传大洼湿地的自然生态环境,歌颂大洼湿地人们的创业精神,呼吁大洼湿地的环境保护。他讲到生态散文的意义: 是作家在人类生态环境恶化下,用笔讴歌自然的美好,谴责人类自身破环生态的丑行,呼唤人类应将自然环境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母亲,善待自然、保护自然;同时,生态散文也是作家与自然的有机结合。对环境道德的忧思、对生态资源的担忧,关注生命价值,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也就形成了生态散文的积极意义。 我很感动,这是一个有良知的作家所承担的社会责任。
大洼的作家们扎根本土接地气,吸收了大洼的文化营养,形成了大洼的地域文学 大洼文学 ,与京津保地区的 白洋淀派 山西的 山药蛋派 等文学集群现象一样,树起了一面文学旗帜。张老师作为大洼文学的领军 人物 ,在这块文学园地中辛勤耕耘。他将对大洼的热爱与虔诚一字一字地写进了自己的作品中,先后出版了描写大洼自然景物的散文集《大洼如歌》《大洼行吟》《九秋》《秋水芦花》等,他的散文作品,形成了大洼文学独特的地域特征与鲜明的美学特征。
采风匆匆而过,走马观花地欣赏了湿地的美景和旅游建设项目。其间接触最多的就是张老师,他为人和蔼可亲,不辞辛苦陪伴我们走完了全程,并送给我们每人一本《大洼文学》杂志。回来后,拜读了他在这期杂志发表的散文《洼里茅草》,文中字里行间充满了大洼湿地的自然气息,作者将对大洼的热爱融入一草一木之中,不起眼的茅草竟在作者的眼里是如此丰富美丽,刻划入微:从茅草的草莛写到茅花,从四季的不同形态写到它的各种用处,从茅草联想到古代的 故事 ,从《诗经》写到杜甫,从古人占卜到春秋战事,从江南到蜀南的 故乡 ,从蜀国的大山到八闽的丘陵,从内蒙的草原到中原大地,从放羊娃到庄稼汉 作者的文思如奔驰的骏马驰骋在多维的时空之间,上下千年,纵横万里,思如涌泉,巧捷万端。全文潜心的构思,细腻的刻画,如工笔画般将茅草各种形态描画得惟妙惟肖,使读者从中领略到作者深厚的 生活 底蕴,对大洼的草木的熟知与热爱,深深植入作者的心扉,并通过作品感染读者。
大洼文学 的作家们用心血浇灌了这块文学宝地,用他们不断的辛勤耕耘建设起大洼的精神家园。我把 诗人 艾青的两句诗,录在这里,以表我对 大洼文学 及华北老师的崇敬之意: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原创: 天津 文 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