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域名出售 微信:  hucheng114

网站内容整理中,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我们处理

友情文档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453|回复: 0
收起左侧

刘晓春 ‖ 秋日话蝉-散文精选-美文欣赏

[复制链接]
等级头衔

等級:小学生

Rank: 2Rank: 2

积分成就
UID
3485
主题
49
精华
0
墨水
124

发表于 2022-1-26 22:02: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文 /刘晓春
        时至立秋过后旬日,天气终得早晚凉爽之感。前两日秋老虎虽犹挣扎肆虐,然已大势去矣,不复前时酷热难耐之状。此由知了鸣叫之声可知。前时夏中,绝早即闻蝉鸣之声,其声响亮中气十足,大且持久,喋喋不休,不绝如缕。从早至夜尤以正午为甚。虽非一声独唱,然其余昆虫之声实难与之匹敌。蝉为夏日独有之虫,不啻夏日精灵,其或确为夏日而生,天气愈热其声愈扬。如鸟鸣春,必为炎夏引亢高歌不足以表达其满腔激情。漫长夏日,仅伏天就有四十日之久,如许时日了无倦意,日日鸣叫不厌其烦,虽已时至今时处暑时节,已属强弩之末其声稍弱但嘶鸣之声仍入耳不绝。
         
        一年之中,唯夏冬两季长久,几占岁时之八九,余自幼年即不喜夏,炎阳高照,酷热难耐,到处热浪围涌,动辄汗流浃背,头晕脑胀,烦躁不安堪为夏日常态。无论居室内外欲觅一席清凉之地堪称奢望。夏日之漫   长足令人思之即畏。忆往昔儿时,每至夏季暑假时,禁闭了一学期的同窗学友们如获得新生般整日在炎炎烈日下嘻戏玩耍,一个个晒的如黑人一般,我则终日蜗居于家中一隅埋头读书,从无有羡慕从众之心。读书如醉如痴,潜心之际,蝉鸣之声几无动于心耳。此或所谓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之境欤。
         
        余幼时于蝉一无所知,最早知蝉是由偶阅三国时魏人邯郸淳所著《笑林》一书内笑话始知,因颇为有趣,故印象深刻多年未忘,特引此处,其文: 楚人居贫,读《淮南子》,得 螳螂伺蝉自障叶,可以隐形 ,大喜。遂于树下仰望,欲觅螳螂伺蝉自障叶。偶见之,即缘而摘之,然不慎叶落树下。树下先有落叶,不能具分辨,乃扫取数斗归,一一以叶自障,问其妻曰: 汝见我不? 妻始时恒答言: 见 ,竟日乃厌倦不堪,绐云: 不见。 楚人嘿然大喜,明日赍叶入市,对面取 人物 。吏遂缚而诣官。县官受辞,自说本末。官大笑,放而不治。 此即成语 一叶障目 之由来。
         
        其后多年我虽久闻其声而未曾见其真容,只知其多栖身于高树枝间繁叶之后,虽偶尔夏夜散步树下闻其声也欲一窥究竟,终因夜色昏暗目力不及往往失望无果,扫兴而归。但觉此虫狡猾之极,隐身极好。后读古书看古人对此虫青睐有加,推崇备至。古人认为蝉为灵物,不食它物,餐风饮露而活。生性高洁,不可多得。   《史记屈原传》: 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污垢。 《说文》: 蜕,蛇蝉所解皮也。   古人对蝉之喜爱无以复加,尤以汉时为甚,人们用美玉雕刻蝉形,不特生时配戴为饰以示高洁,死后更将玉蝉含于口内以为葬器,名曰含蝉,寓意精神不死,羽化重生。
         
        历代骚人墨客均有咏蝉诗作留传后世,  此自先贤大家文人 诗词 中可一窥管豹;
         
         秋蝉鸣树间,玄鸟逝安适? (玄鸟,即燕子)(《古诗十九首·明月皎夜光》)
         
         得饮玄天露,何辞高柳寒 (南朝陈·刘删《咏蝉诗》)
         
         流音绕丛藿,余响彻高轩 (南朝 萧子范《后堂听蝉》)
         
         鸣蝉厉寒音,时菊耀秋华 (潘岳《河阳县作二首)
         
          哀蝉无留响,丛雁鸣云霄 (陶渊明《己酉岁九月九日》)
         
         园柳吟凉久,嘶蝉应序惊 (隋 王由礼《赋得高柳鸣蝉》)
         
         造化生微物,常能应候鸣 (唐 许裳《闻蝉》)
         
         饮露身何洁,吟风韵更长 (唐·戴叔伦《画蝉》)
         
        蝉本无知,然许多 诗人 却闻蝉而愁,只因为诗人自己心中有愁, 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王国维《人间词话》)。正如宋代诗人杨万里所说: 蝉声无一添烦恼,自是愁人在断肠 (《听蝉》)。
         
         
        唐 司空曙 今朝蝉忽鸣,迁客若为情?便觉一年老,能令万感生 (《新蝉》);唐 白居易 : 一闻愁意结,再听乡心起。渭上新蝉声,先听浑相似。衡门有谁听?日暮槐花里 (《早蝉》);唐 刘禹锡 : 蝉声未发前,已自感流年。一入凄凉耳,如闻断续弦 (《答白刑部闻新蝉》);唐 雍裕之: 一声清溽暑,几处促流身。志士心偏苦,初闻独泫然 (《早蝉》);五代楚 刘昭禹: 莫侵残日噪,正在异乡听 (《闻蝉》);唐 卢殷: 深藏高柳背斜晖,能轸孤愁感昔围。犹畏旅人头不白,再三移树带声飞 (《晚蝉》);唐 姚合: 秋来吟更苦,半咽半随风 (《闻蝉寄贾岛》);宋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息。 (《雨霖铃》);在如此多之诗词中,最著名的当然是被称为唐代咏蝉诗之 三绝 :垂委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虞世南《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骆宾王《在狱咏蝉》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李商隐《蝉》三首诗都是唐代借咏蝉以寄意的名作,但旨趣迥异,各臻其妙。清人施补华《岘佣说诗》对此之评论可谓一语中的: 同一咏蝉,虞世南‘居高声自远,端不借秋风’,是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比兴不同如此。   
         
        读阅以上先贤诸多诗词后的我自此对蝉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后查询相关资料始对此种生物有了一点初步的了解:蝉在古代称为蜩,学名叫蝉,俗名知了。蝉在昆虫当中也是特立独行的存在,只有卵、幼虫和成虫三个阶段,蝉的成虫只有雄性会鸣叫,吸引雌性前来交配,大部分蝉在交配之后死去,所以只有夏天才会有蝉鸣。雌性在树皮中产卵,幼虫破壳而出后,就会蛰伏在树根处的泥土中,蝉依靠自己刺一样的喙扎入树木吸取液体,并不是像古人认为的那样吃露水。蝉亦非吾邦独有,世界各地均有,种类不同而矣。中国蝉的穴居时间为3至7年,法国蝉的生命周期大多是4年,在北美竟然有一种十七年蝉。它们的幼虫会在泥土中蛰伏十七年再破土而出。大部分昆虫都活不过一年,而十七年蝉则以最长的年份傲视群虫,堪称为虫类长寿冠军。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所听到的歌声其实都是出自雄性蚱蝉的腹中。是的,跟人类鼻腔共鸣、胸腔共鸣的练声唱法不同,蚱蝉是靠腹盖下鼓膜的高速震颤发音的,其震颤次数每秒可达tel:1000010000次左右,实打实的 腹腔共鸣 。而唱歌原因,则是为了吸引异性交配。不过会唱歌的只是雄性蚱蝉,因为产卵器的存在,雌性蚱蝉的 音箱 是处于 终身失灵 状态的。也因此,雌性蚱蝉在民间又有 哑巴蝉 的称呼。  
         
        每年7月末至8月初,都是雌性蚱蝉的产卵季。初始,雌性蚱蝉会将产卵管插进树种产卵,越冬后,幼虫孵出,会转移到土壤深处继续生长,往往经过数年,幼虫才能生长成熟,爬出土壤重见天日。蚱蝉幼虫一般选择在雨后时分,泥土柔软之际,掘土而出。而出来后则会本能地爬到树干或者叶片上停留,然后用一个小时左右的时间完成蜕壳,从幼虫羽化为成虫。 金蝉脱壳 的成语,也便是从蚱蝉的这一生长过程中得来的。刚蜕完壳的蚱蝉,翅膀为黄白透明状,身体泛淡青黄色,比较柔软。这时候,蚱蝉便会选择将身体倒挂,使体液将翅膀完全伸展开,让双翼变硬,然后活动身体掌握平衡,从而正式变成成虫。      
         
        蚱蝉褪下的壳,则是一种大名鼎鼎的中药材,名为蝉蜕,又叫蝉衣。蝉蜕性寒,味甘,归肺、肝经,有疏散风热、利咽、透疹止痒、明目退翳、息风止痉的功效。现代临床常用蝉蜕配伍他药治疗急、慢性扁桃体炎、咳嗽、皮肤瘙痒、荨麻疹等疾病。此外,蜕壳的蚱蝉还是一种难得的美食,蒸着吃煎着吃均可,口感香醇异常,且亦有祛风清热的功用。写到此处,我想起许多年前就曾听食过此物的人眉飞色舞说其如何好吃美味类的话,再回想起后来我终见其庐山真面目时最初之印象,对我而言食此不啻梦魇一般,于我是万万不能之事,或亦是福薄无口福之流矣        
         
        无论怎样,蝉在炎炎地夏日中陪伴我们度过了漫长的难耐时日,如无蝉鸣之声相伴,火热之夏日益发枯燥乏味矣,让我们在先贤名士咏蝉诗句的余韵中结束这偶书的末流文字吧:唐人雍陶的 高树蝉声入晚云,不唯愁我亦愁君。何时各得身无事,每到闻时似不闻 (《蝉》)、清人朱受新的 抱叶隐深林,乘时慧慧吟。如何忘远举,饮露已清心 (《咏蝉》),也都是借蝉抒怀的佳句,句中各有比兴寄托;南朝陈诗人陈正见《赋得秋蝉和柳应衡阳王教诗》 风高知响急,树近觉声连 、唐徐夤《蝉》诗  寒鸣宁与众虫同,翼鬓緌冠岂道穷。壳蜕已从今日化,声愁何似去年中。朝催篱菊花开露,暮促庭槐叶坠风。从此最能惊赋客,计居何处转飞蓬。
         
        亦各具有一番清新别致之机趣。
         
        作者简介:刘晓春,西安南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