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域名出售 微信:  hucheng114

网站内容整理中,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我们处理

友情文档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03|回复: 0
收起左侧

对《有机化学》教材中“物理性质”的商榷

[复制链接]
等级头衔

等級:小学生

Rank: 2Rank: 2

积分成就
UID
7020
主题
39
精华
0
墨水
106

发表于 2022-2-21 20:35: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滁州学院化学与生命科学系 安徽滁州 239012)
摘 要:许多《有机化学》教材在化合物的“物理性质”中都涉及毒性、爆炸性、可燃性、颜色变化和解离常数等内容,这是不准确的。对此进行归纳,并提出修改意见,与同仁商榷。
关键词:教材 有机化学 物理性质 解离常数 毒性
在基础有机化学教学中,对各类化合物的介绍主要包括物理性质、光谱性质和化学性质。在多年教学的实践中发现很多《有机化学》教材对化合物“物理性质”的叙述不够准确。
物理性质是“不牵涉到物质分子(或晶体)化学组成的改变的性质,是物质本身的属性”[1]或物理性质是“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2]。如颜色、状态、气味、味道、相对密度、溶解度、熔点、沸点、比旋光度、折射率、挥发性等。这些有的可以通过人们的感觉器官感知,有的可以利用仪器测得,其性质的表现不涉及化学变化,都属于物理性质。
许多《有机化学》教材对于“物理性质”的描述,除上述性质外,还涉及到毒性、爆炸性、可燃性、颜色变化和解离常数pKa或Ka及pKb或Kb等,这些都不是物理性质。现将在各种教材中出现的相关内容归纳出来,与同仁商榷。
芳烃:“燃烧时火焰带有较浓的黑烟;芳烃具有一定的毒性。”[3]“苯及其同系物有毒,尤其是苯,长期吸入它的蒸气,会引起肝的损伤,损坏造血器官及中枢神经,并能导致白血病。甲苯也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抑制作用,但不造成白血病。”[4]“苯及其同系物的蒸气有毒,苯的蒸气可以通过呼吸道对人体产生损害,高浓度的苯蒸气主要作用于中枢神经,引起急性中毒,低浓度的苯蒸气长期接触能损害造血器官。”[5]
卤代烃:“碘代烷容易分解而析出碘,所以,久置后逐渐带有棕红色。一卤代烷蒸气有毒,应该尽量避免吸入。卤代烷在铜丝上燃烧时产生绿色火焰。”[3]“分子中卤原子数目增多,则可燃性降低。许多卤代烃有累积性毒性,并可能有致癌作用。”[4]“一碘代烷见光分解,同时颜色变深。含偶数碳原子的一氟代烷有剧毒,可能是在生物体内氧化成有毒的氟乙酸。长时期处于其他卤代烷的高浓度蒸气中也会中毒。”[5]
酚:“纯酚是无色的,往往由于氧化而带有红色至褐色。酚毒性很大。许多酚类化合物有杀菌作用。某些酚类衍生物还可用作木材和食物的防腐剂。”[3]“酚容易被空气中的氧氧化而产生有色杂质,所以酚一般常带有不同程度的黄或红色。”[4]
硝基化合物和胺:“多硝基化合物具有爆炸性,硝基化合物有毒,它的蒸气能透过皮肤被机体吸收而中毒。芳胺毒性较大。因此应注意避免芳胺接触皮肤或吸入体内而中毒。”[3]“芳香多硝基化合物都有极强的爆炸性。芳香硝基化合物有一定的毒性,它们能使血红蛋白变性而引起中毒,较多地吸入它们的蒸气或粉尘,或者长期与皮肤接触都能引起中毒。芳香胺极毒而且容易通过皮肤吸收。因此无论吸入它的蒸气,或皮肤与之接触都能引起严重中毒,某些芳香胺有致癌作用。”[4]
显然上述现象是需要经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的,不属于物理性质。而与这些内容相似的描述在许多教材[6,7,8,9,10]中都有出现。有的教材[6,9]直接在“物理性质”的大标题下出现小标题“毒性”或“生理特性”,并加以具体的说明。还有的教材[3,4,6,10]在“物理常数”或“物理性质”表中有pKa或Ka及pKb或Kb数据。
若将这些内容在“物理性质”中介绍,将给学生对“物理性质”的理解带来一定的困惑与误导,是不妥当的。为此建议在编写或再版《有机化学》教材时:(1)增加“生物学特性”或增加“阅读材料”,将毒性、生理特性等内容涵盖其中;(2)将爆炸性、可燃性、颜色变化等内容分散在相关的化学性质中介绍;(3)将“物理常数”或“物理性质”表中的pKa或Ka及pKb或Kb数据删去,放在相应的酸性或碱性中。
教材是进行教学的基本工具,是体现教学内容的载体,教材的质量对于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有效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以上是笔者在多年教学过程中始终困惑的问题,在此提出来与同行商榷,旨在使教材能更加严谨、科学、规范和完善,别无它意。
参 考 文 献
[1] 王箴主编.化工辞典.第2版,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79:342 
[2]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1213[3] 曾昭琼主编.有机化学.第4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 汪小兰.有机化学.第4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5] 胡宏纹主编.有机化学.第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6] 初玉霞主编.有机化学.第2版,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
[7] 高鸿宾主编.有机化学简明教程.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1
[8] 蒋硕健,丁有骏,李明谦.有机化学.第2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9] 魏荣宝主编.有机化学.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3
[10] 钱旭红主编.有机化学.第2版,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