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域名出售 微信:  hucheng114

网站内容整理中,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我们处理

友情文档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42|回复: 0
收起左侧

励志书的嬗变:从“励志”到“灵修”

[复制链接]
等级头衔

等級:幼儿园小朋友

Rank: 1

积分成就
UID
10023
主题
2
精华
0
墨水
10

发表于 2022-2-27 18:24: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写作方式的不同,某些内容和方法看起来并不能吸引中国的胃口;发表于2012-11-14 23:16:08 讲了太多的实验以及效果,没有实战意义,适合西方国情,在中国有点水土不服;发表于2012-12-06 14:08:25 外国关于心理的书籍和国内社会环境不一样,不是很实用。
三、翻译太差,疑似伪书。发表于2012-11-03 11:25:06 翻译太差了,不太符合中国人的阅读习惯和思维;发表于2012-08-30 17:49:43 很多实验过程和术语翻译错误,只要学过心理学,一看就知道有问题;发表于2013-01-10 09:42:52 感觉像是国人编的,不具有指导意义,严重怀疑是伪书。
四、观念先行,论据可疑。发表于2012-12-06 13:17:48 一本用N件事来证明同一个观点的书,有隆胸之感,大是大了,可是经不住推敲和拿捏;发表于2012-12-09 11:32:42 讲道理前非得讲一大串不知道真的还是假的实验或故事;发表于2012-12-19引用了很多莫名其妙、来源可疑、无严谨性可言的实验。
五、一个道理,车轱辘话。发表于2012-12-27 22:33:53 很简单的一句话,反复地说,通篇就一个表现原理,车轱辘话;发表于2012-9-25 同所有的励志类书籍一样,过于夸大心理暗示的作用,并且一个观点翻来覆去地提,真正的营养却没有多少。
六、公式化说教,可读性差。发表于2012-10-21 11:02:00 有点像实验性论文,公式化的叙事方式不太习惯;发表于2012-12-21 15:04:14 很多实验的例子,可以当催眠书看;发表于 2012-09-05 18:28:05 如大多数励志书籍一样,类似于说教的陈述方式,读起来缺乏趣味。
七、急功近利,治标不治本。发表于2012-11-15 20:22:40 书里并没有教我们怎样获得真正的快乐,而一味强调要改变自己的表情从而带来正能量,治标不治本;发表于2012-11-16 12:32:43很功利的书,总是急于告诉你怎么做,而不是启发怎么想;发表于2012-09-25 18:50:28 和几年前打了鸡血一样的成功学书籍一样,贩卖希望。
心理励志类图书的“家族病”
以上列举的是《正能量》的部分“读者问诊”,但正如其中一些读者一针见血指出的,这本书的“病”恐怕折射了心理励志类图书的一些“家族病”。
励志书是图书市场的一大家族,其成员可谓五花八门,囊括了“心理励志”“职场励志”“成功学”“社交处世”“青少年励志”等诸多说法。其中“心理励志”堪称大家,里面又有“心理学普及”“女性心理励志”“心灵鸡汤”“潜能开发”等小家,看起来庞大而又驳杂,因而在开卷公司,励志书甚至被纳在了“心理自助类图书”之下。
近十多年来,在经济发展、竞争激烈、价值观模糊的转型期中国,人们的心理和精神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挤压和挑战,由此产生的压力感、焦虑情绪和对成功的渴望,如暗流奔涌,亟需缓解、疏导的出口,于是,心理励志类图书的市场需求迅猛增长,成为图书市场能不断诞生超级畅销书的重要板块。像卡耐基的《人性的弱点》、杰克·坎菲尔和马克·汉森的《心灵鸡汤》、约翰·格雷的《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斯宾塞·约翰逊的《谁动了我的奶酪》、阿尔伯·哈伯德的《把信送给加西亚》、安东尼·罗宾《唤醒心中的巨人》、朗达·拜恩的《秘密》《力量》、威尔·鲍温的《不抱怨的世界》,以及这本《正能量》,都是其中的“家族明星”。
心理励志类图书大多与人性观照、心理调适、潜能开发、获取成功、自我实现有关,只是有的偏重“人性”,有的偏重“心理”,有的偏重“潜能”。而不论偏重什么,这类书都或多或少带有一些“家族明星”也难免俗的“家族标志”,以及程度不同地存在的“家族病”:
1.功利/急功近利。这类书大多有功利色彩,鼓励自我实现、获取成功。每本书都仿佛有一个潜在声音告诉读者:读过此书,你必成功/幸福。这也是它为何能够诞生这么多超级畅销书的重要原因。但也正因为此,这类书都比较急功近利,程度深的如读者所说“跟打了鸡血似的”,程度浅的也是“看起来很功利,总是急于告诉你怎么做,而不是启发怎么想”。由于它虽多打着心理学的旗号,目的却多为推销一种功利化的成功学,注重外部的方法论而缺乏内心深度,因而对于心理疾病和人生困惑,往往是“治标不治本”。
2. 舶来/水土不服。这类书多为舶来品,且以欧美舶来居多。许是百年来的文化差异造就的国人“崇洋”心理,许是“外来的和尚好念经”,总之,拿来居多,原创极少。当然,心理学本就是一门西方学科,自然以舶来为主。但正因如此,它就面临一个“本土化”的问题,且由于治疗心病的阅读期待,“接地气”尤为重要。但正如读者说的,“也许是西方的思维和写作方式的不同”,这类书“并不能吸引中国的胃口”。除了文化和国情差异,翻译差也是其“水土不服”的重要原因,有的书翻译差到足以让人怀疑是本伪书。
3.观念先行/公式化说教。这类书大多“观念先行”,先提出一个观念或道理,再用实验、数据、故事来证明,即读者所说“用N件事来证明同一个观点”。“因为A,所以B”,这是典型的西方论证式写作,在国人看来却是公式化的说教,相当机械枯燥。而且,充当论据的那些A总让人怀疑是为证明B而杜撰,“来源可疑”“不知道真的还是假的”。而作为观念或道理的B也极为简单,比如《正能量》的“表现原理”,《秘密》的“吸引力法则”,《不抱怨的世界》的“抱怨不如改变”。虽说简单直接的观念风暴正是它畅销的杀手锏,但在国人看来,简单的道理“翻来覆去地提”就成了“车轱辘话”,观念风暴在公式化的说教下,也不过是“老生常谈”了。
向东方宗教哲学寻找“正能量”
心理励志类图书的这些弊病让转型期中国的解压需求不满,越来越多的读者感到这类书和自身需求严重脱节,无法解决他们内心焦虑的根本问题。“一本心理学书籍,居然一点都不了解读者的心理,着实可笑。”当当网的这句读者评价道出了这类书的尴尬。而近五六年来,地震海啸等灾难频发,危机意识和末日情绪扩散,生存竞争压力与日俱增,社会矛盾激化事件层出不穷,一些人被消极悲观、狂躁焦虑等心理问题压得喘不过气来,西方人开的“方子”又治不了“中国心病”,于是,他们将目光转向东方,向东方宗教哲学寻求疗心之法。这一阅读需求直接导致了一类貌似心理励志类图书,却有着新鲜血液和别样基因的图书悄然兴起,笔者称之为“心灵修炼类”图书。由“心理”到“心灵”,由“励志”到“修炼”,这一变化反映了图书蕴含的核心价值观的不同。传统佛教、中国禅宗、印度瑜伽等东方宗教哲学认为,一个人的成功并不是向外的攫取,而是内在的和谐与心的宁静。人类的焦虑、烦恼、痛苦根源于自我的贪婪,所以,反观生命、反省自我、探索内在、修炼心灵而实现“疗心”“安心”,获得内在的宁静、和谐、圆满,才是从根本上解决人的心理疾病、心灵困惑、精神痛苦的“励志之道”——“心灵修炼”因而成为这类书最鲜明的主题。
最早,这类书以“身心灵”名世,以胡因梦的《生命的不可思议》、张德芬的《遇见未知的自己》,以及胡因梦译介的印度心灵大师克里希那穆提的《爱的觉醒》《重新认识你自己》《人生中不可不想的事》等作品为代表。后来,“身心灵”已偏离图书而被社会上“身心灵工坊”“灵修瑜伽”“塔罗星相”“花精芳疗”等衍生名目所污染,笔者因而更愿意以“心灵修炼”名之。如今在当当网,这类书分别纳在了“励志”下的“心灵与修养”(“心灵/感悟”“心智/心态”),“心理学”下的“心灵治愈”等分类名目下。
胡因梦、张德芬和立品、磨铁等图书公司成为这类书的主要推手。在胡因梦、张德芬的推荐、翻译下,西方心理学吸纳东方宗教哲学后发展出的超越自我、关注内在的“超个人心理学”“深度心理分析”等学说开始为大众关注,如阿玛斯的“钻石途径”系列(《内在的探索》《解脱之道》《自我的真相》)、葛吉夫的“第四道”系列(《生命的真相》《自我观察》《与奇人相遇》)、肯·威伯尔的《超越死亡》《一味》、艾克哈特·托尔的《当下的力量》《新世界》、罗伊·马丁纳的《改变,从心开始》、史蒂芬·阿若优的《生命的轨迹》等。此外,胡因梦还译介、推荐了一批中国禅宗影响下的西方禅修类图书,如佩玛·丘卓的《当生命陷落时》《与无常共处》《转逆境为喜悦》、阿姜查的《关于这颗心》、艾兹·拉贝达的《平常禅》、杰克·康菲尔德的《狂喜之后》、阿迪亚香提的《真正的修行》《空性之舞》《觉醒之后》等。
在胡因梦、张德芬的推动下,近年来,心灵修炼类图书已在图书市场蔚然成风,并带动国内一些心灵修炼大师的原创著作出版,如雪漠的“心灵瑜伽系列”(《世界是心的倒影》《让心属于你自己》),索达吉堪布的《苦才是人生》《做才是得到》、希阿荣博堪布的《次第花开》、嘎玛仁波切的《生命的觉醒》等。尽管胡因梦、张德芬本是作家,自身修行、深研,又精通英语,其译本可信度高,但从“接地气”的角度看,舶来品终归无法与本土原著比拟,尤其是作为疗心之书,本土的生命体验和修行感悟比舶来品更为鲜活,更有力量。遗憾的是,因为涉及宗教哲学,本土原著的出版门槛反而比舶来品更高,原著审批的难度比直接引进难度大得多,因而,目前这类书仍以舶来为主流。“外来的和尚好念经”,这现象也许值得一些部门反思,只有放低出版门槛,更多优秀的原创心灵大师的著作才可能与读者见面。
最近,心灵修炼类图书的热销还带动了西方宗教哲学中有关“意识”“能量”“念力”“疗愈”等神秘主义学说著作的出版,如麦克塔·格特的《念力的秘密》、格雷格·布雷登的《无量之网》、洛依德·琼森的《治疗密码》、琳内·麦克塔格特的《疗愈场》、高文的《冥想》等。
在这场愈演愈烈的“心灵修炼”出版风潮下,心理励志类图书也出现了一些新动向。一是西方心理学中重视心灵的学说被重新挖掘出版,如托马斯·莫尔的《灵魂关照》、斯科特·派克的《少有人走的路》、唐纳德·沃尔什的《与神对话》等,二是观点上,借用东西方神秘主义的“宇宙能量”“灵性意识”等核心观念,与西方式论证逻辑嫁接,如《秘密》《力量》《正能量》都是其中典范。遗憾的是,《正能量》远不如《秘密》和《力量》“嫁接”得好,所以才会遭众多读者“问诊”。不过,“正能量”这一理念却比任何一本书标举的理念都要流行得快、流行得广,从这一点看,此书的策划无疑是成功的。但这份成功,恐怕首先应感谢心灵修炼类图书这几年的铺垫。的确,《吸引力法则》和《正能量》能够迅速流行,与心灵修炼类图书对东西方神秘主义理念的普及、传播密不可分。
从时代风潮、社会气候、阅读风向和出版趋势看,心灵修炼类图书目前仍处在上升期,可谓方兴未艾,而心理励志类图书今后或许也要更多从东方宗教哲学中吸收“正能量”,才能赢得市场。
(作者单位:人民文学出版社)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