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域名出售 微信:  hucheng114

网站内容整理中,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我们处理

友情文档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61|回复: 0
收起左侧

2021年高考作文写作:破损古塔是否应该重建? 导写(附:文题详解及例文点评)

[复制链接]
等级头衔

等級:初中生

Rank: 3

积分成就
UID
5258
主题
56
精华
0
墨水
150

发表于 2022-2-27 18:55: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高考作文写作:破损的古塔是否应该重建? 导写(附:文题详解及范文点评)
 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某地一座建于唐末的古塔,在一个暴风雨的夜晚基本毁于山洪的冲击中。灾后古塔的重建提上了议事日程。有专家说:“再建就是个假的,劳民伤财,还是不要建了。”还有专家说:“留存千年的古塔,没有了太可惜,何况当地没有旅游资源,建设好还是有利于当地百姓的。”另有专家说:“要异地重建,否则将来还会有自然灾害影响。”
 以上三人的意见,你赞同谁?请你结合材料,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陈述看法和理由。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命题方向
 科学精神: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
 实践创新:问题解决
 学会学习:勤于反思
 审题
 限制性
 1.真实情境的限制。题目提供的真实情境是,对于基本毁于山洪冲击的唐末古塔的重建问题有三种认识:“再建就是个假的,劳民伤财,还是不要建了”“留存千年的古塔,没有了太可惜,何况当地没有旅游资源,建设好还是有利于当地百姓的”“要异地重建,否则将来还会有自然灾害影响”。这是考生联想思考的基点,考生不可以脱离材料,另起炉灶。
 2.典型任务的限制。“以上三人的意见,你赞同谁?请你结合材料,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陈述看法和理由”是题目的典型任务,这一典型任务要求考生结合材料,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对三种认识进行权衡比较,陈述看法和理由,明确做出选择。考生不可以不加权衡,只凭自己的体验去立意构思。任务要求考生“陈述看法和理由”,应写成议论文或议论性散文。
 3.价值判断的限制。“再建就是个假的,劳民伤财”“留存千年”“旅游资源”“建设好”“异地重建”,这些关键词是材料的重点,也明确了题目的价值取向。材料的内容要求考生去思考、去认识、去解决古塔的重建问题,提出实实在在的思考与有效的建议。
 开放性
 1.立意角度自由。材料中每一个专家的话语都是“点到即止”,因而给考生进一步扩充立意空间提供了充分的条件。在第一个专家的建议之下,考生可以细化思考“再建就是个假的,劳民伤财”,可以就“假的”选择诸如古迹要原汁原味等角度;细化思考“劳民伤财”,可以选择诸如不理智地搞形象工程是浪费民脂民膏等角度切入,增强反对重建的说服力度。第二位专家支持重建,理由是,“千年的古塔,没有了太可惜”,“旅游资源”“有利于当地百姓”,考生可围绕这三点做出具体阐述。如从古塔屹立千年,拥有千载的厚重,其自身有建筑艺术价值,以及传播文化的无量功德等立意角度切入,增强支持重建的说理力度。第三位专家的观点是“异地重建”,考生应阐述清楚异地重建的理由,异地将在哪里选址,异地重建有哪些注意点等,以增强支持异地重建的说理力度。
 2.联想和思考是开放的。扣住材料中“请你结合材料,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陈述看法和理由”,考生可以联想更多有关古迹重建的见闻与人们的多样认识,思考古塔重建的得与失,可以提醒人们在面对古迹重建这一社会热点话题时该考虑到哪些因素,总之个体的丰富体验是可以对重建古塔这一话题展开多方位思考的,联想和思考是自由的。
 解题
 本题属于任务驱动型作文,沿袭2020全国高考卷Ⅰ的设题思路,重点考查考生的逻辑思维和实践创新能力。题面材料由“事由+立场”构成,即以某地打算重建被山洪毁坏的古塔为事由,三名专家的建议为立场,要求考生在三人的意见选择一个观点行文,这就要求考生先确定好认同哪位专家的观点,然后扣住这位专家话语中的关键字词展开论述。应注意的是三位专家的建议各有道理,因而考生在具体写作过程中可以灵活运用专家们的观点和理由展开延伸论证,帮助自己打开论述思路。需要注意的是,选择任何一位专家的观点都不可单极思维,要在三个观点之间做出比较权衡。
 参考立意
 切题立意:
 1.重建古塔利民生,旅游资源不可弃。
 2.重建古塔,劳民伤财。
 3.异地建古塔,避免自然灾害。
 4.重建古塔,亡羊补牢。
 ……
 偏题立意:
 1.从商业的角度讲,重建古塔需要慎重考虑,要考虑投入与产出,如果入不敷出,重建就是愚蠢之举。(未从三位专家的观点中做出选择,未扣准任务,自由随意地行文)
 2.不应重建,重建古迹是一种“中国式愚蠢”。(反对理由与材料脱节)
 3.修复古塔是明智之举,应举双手赞成。(未细审材料,“修复”与“重建”完全是两个概念)
 ……
 范文展示一
 再启千年的精彩
 ——致专家的一封信
 刘宁
 敬爱的专家:
 秋祺先生!我从当地的新闻报道中了解到您针对此次千年古塔灾后重建一事提出了“要异地重建,否则将来还会有自然灾害影响”的建议,我深以为然。作为当地人,我对异地重建的一些细节还有一些自己的想法,这些想法若能被您采纳一二,我将以之为傲,下面我就一一道来。
 重建的古塔选址该为平地。
 中国人自古流传着一句话“同样的亏不吃两回”,明智的重建自然不该“故地重游”。基于前车之鉴,重建的古塔应避开可能会产生山洪的山地,但本地群山连绵,山头林立,哪里能知道哪座山头不会产生山洪咧!所以我建议选择平地,以消弭潜在山洪的危险。当然,平地不会有“山寺月中寻桂子”的诗意,但依然可以怀抱无垠,遥看山河。具体的塔址可以参照有着“中国第一木塔”之誉的应县木塔。这座木塔历经四十余次地震、二百余次枪击炮轰、无数次电闪雷击仍岿然屹立,可谓强悍至极。细究其因,其厚重、深入的“底盘”功莫大焉——塔基深入地下部分达两米,整个塔基总厚度超过六米,重建的古塔不妨以之为参照。
 符合上述条件的“地盘”肯定有很多,那么还应继续考虑第二个选址因素——利好,也即既有利于古塔本身,又有利于当地的长远发展。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切资源都由看不见的手进行分配,重建古塔的“利好”实际上就是“钱途”。您的同事——第二位专家说得好,当地没有旅游资源,建设好古塔还是有利于当地百姓的。本地的清水湖西五里是理想之地,重建的古塔可以兼湖水之利,塔、湖加持该大有可为,比如将湖纳入古塔风景区的范围,使湖与塔有机一体,北京、扬州的白塔即是如此。当然,重修清水湖必定是要多一笔投入的,但“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不先付出哪会有回报咧?本地的郊野也是一处理想之地,郊野原本荒废,重建古塔刚好是一个开发其地的机会,但只重建古塔肯定是不够的,应有配套的设施,比如佛教文化商品、餐馆、平整的马路等,一句话,要以商业区的标准谋划设施配置。
 接下来该考虑第三个选址要素——民心。
 古塔的重建是一项浩大、艰难的工程,如果得到老百姓的支持,再难的工程也会变得不难,正所谓“人心齐,泰山移”。如果得不到老百姓的支持,古塔的重建必定举步维艰。不过,古塔的重建应该会受到老百姓的欢迎,因为古塔的重建必定要动用当地的劳动力,可以解决当地百姓的就业问题,因而给予有吸引力的报酬,古塔的重建得到老百姓的支持不会是难事。
 选址、利好、民心三管齐下,我想重建的古塔再启千年的精彩一定不是难事!
 期盼您的回复。
 此致
 敬礼
 当地的一位热心学生
 2020年某月某日
 点评
 本文具有两大亮点——文体新颖,思路清晰。本文为一封书信,作者认同第三位专家的建议,将自己的思考以书信的形式直接与专家展开对话,写法大胆而富有新意。正文开头明确文章的立场,入题迅速,在此基础上作者分列三条细化的思考展开论述:“重建的古塔选址该为平地”“符合上述条件的‘地盘’肯定有很多,那么还应继续考虑第二个选址因素——利好,也即既有利于古塔本身,又有利于当地的长远发展”“接下来该考虑第三个选址要素——民心”,论述逐步深入,构成了层进式论证结构。同时文章善于搭配长短句,语言冷静、理性,增强了说服力。
 范文展示二  
 重塑千年金身
 (运用拟物的修辞,标题生动、有吸引力。)
 陈婷
 千年的古塔被山洪基本冲毁,让人在无奈之外不禁惋惜。有专家说,留存千年的古塔,没有了太可惜,可以建设好,让其成为当地的旅游资源。这位专家的建议于我心有戚戚焉。(文章开篇单刀直入,明确摆出自己的立场,符合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写作要求。“心有戚戚焉”简洁地回应试题要求,完成了第一重任务。)
 首先,古塔屹立千年,自然拥有千载的厚重。
 而毋庸置疑的是,古塔还有其自身的建筑艺术价值,以及传播文化的无量功德。从后者来说,千年的古塔一定在千载的岁月中立在了亲近它的民众的心里,浸润过他们的心灵。因而,无论从古塔自身,还是从其与人类的关系来看,古塔都有充分的理由继续存在。如果从大地上抹除这座古塔,无异于“卸磨杀驴”,无异于将当地人们的一瓣心脉从与古塔的隐秘的关联纽带上剥离,令他们陷入悲伤。七十年前温州市的一座千年古刹妙果寺因市内筑路施工被误拆,造成了无法弥补的遗憾,消息传至当时文化部文物局局长的郑振铎耳中,郑振铎十分震惊,在接下去的三个月中他亲自督责查办这件“误拆案”。三十二年后妙果寺在中央领导人的关心下获得重建。可见,重塑千年佛塔的金身自是意义非凡的。(主体部分的首段前两句列出分论点,然后依照“论点+举例论证+小结”经典论证结构展开论述,段落显得饱满、实在,并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其次,亡羊补牢是明智之举。
 珍贵的事物被毁坏,人们肯定都是无比心痛的,但不管怎样,人们都应该学会从心痛中挣脱,因为生活需要继续,而彻底抚慰心痛的正确做法正是积极的挽回、弥补,而不是抛弃、放弃、忘却。想想人类是怎么走过来的吧:从茹毛饮血的野蛮时代进化到文明开化的时代,人类毫无疑问经过了无数次“被毁灭”,如果每遭遇一次“被毁坏”,人类就逃避、放弃,那么人类社会怎么可能有今天的璀璨文明呢?第二位专家建议,将重建的古塔打造成旅游景点,这一建议可谓“上上之策”,因为这样的做法正是积极的挽回、弥补,使得古塔做到了“物尽其用”。(本段围绕“亡羊补牢是明智之举”展开论述,在论证模式上与前一段有些许不同,主要表现在运用了假设、反问这两种修辞手法,增强了说理的力度。)
 专家强调要“建设好”,即应在“好”字上下功夫。
 在我看来,重建千年古塔,应追求一比一的还原,以现代先进的建筑技术实现这一点并不是难事。除此以外,“建设好”还应指重建的古塔对当地经济发展要起到促进作用,这也是作为千年名刹发展过程中应有的“题中之义”。(扣住试题中的关键词,为论述找到了另一重突破口,体现了构思的连贯与缜密。)  
 延续、弥补、优化,是重建千年古塔的“六字诀”,相信在这“六字诀”的作用下,千年古刹的金身将会金光万丈!(提取每一段的关键词进行合并总结,写法机智而自然。末句运用比喻的修辞,喻体新颖,增加了语句的文采。)
 下水文  
 樱桃好吃树难栽
 李凤成
 古塔被山洪毁坏,究竟要不要重建,三位专家给出了三种意见。三种意见都言之凿凿,恐怕会让吃瓜群众产生“选择障碍症”。我同意第一位专家的意见,即不要重建古塔。
 首要的理由正如第一位专家讲的——再建就是个假的。
 众所周知,古迹的价值正在于古色古香、原汁原味。古迹毁掉之后重建,这一过程正有着“此地无银三百两”的尴尬。昔日的“齐长城”是当时在中国发现的最古老的长城,然而为了上马盈利项目,山东博山境内的一段“齐长城”被当地政府推翻,重新建起了仿造明朝风格的“假长城”。“假长城”惟妙惟肖,然而研究“齐长城”的专家张华松心痛地说:“类似的修缮和造城运动还发生在长城的许多段落。人们随心所欲修复的这些城墙、关隘、烽火台等,无论是建筑材料、工艺技术,还是外观形象,都与历史的真实相去甚远。修复成了破坏,游客花钱却买来虚假的历史文化信息。”是的,重建稍有不慎就变成了虚假和哄骗。
 第二个理由是建成后的前景未卜,重建有风险。
 虽然第二位专家说,重建的古塔可以作为当地的旅游资源,给当地的老百姓带来利好,但专家话语中的“建设好”需引起注意,也就是说,利好是有条件的,说得更透彻些,就是重建古迹需做到一比一还原,并且在此基础上还要对古迹进行优化,以吸引大量的游客。除此以外,重建还面临着重遭山洪的危险,因为山洪发生过一次,就有可能再发生一次。因此,很自然地,建造技术不过硬就不能进行重建;古迹潜在的客流量不确定就不能进行重建;宣传方案未设计好就不能进行重建;自然灾害的因素不消除就不能进行重建。俗话说,强扭的瓜不甜,古迹被毁当然可惜,但草率决定重建是不理智的。
 第三个理由是民心所向。
 重建古塔自然需要当地老百姓的帮助,如果老百姓不支持,古塔的重建自然会成为泡影。而考虑到市场经济因素,如果施工方给予老百姓的报酬低廉,那么重建的古塔可能还会出现偷工减料的问题。所以,老百姓的思想工作做得不到位,古塔的重建也不能进行。
 上述三条理由明示着古塔重建潜在的弊大于潜在的利,因而明智的决策者不会选择重建。民间俗话说,樱桃好吃树难栽,尽管古色古香的古塔让人向往,但这种向往是不该落地生根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