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域名出售 微信:  hucheng114

网站内容整理中,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我们处理

友情文档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43|回复: 0
收起左侧

大爱无疆说教师

[复制链接]
等级头衔

等級:小学生

Rank: 2Rank: 2

积分成就
UID
7149
主题
39
精华
0
墨水
110

发表于 2022-2-27 19:50: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爱满天下”是陶行知先生的名言,这既是他自身的写照,也是他对教师的期望。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但人们依然要问:爱是什么,它从哪里来,教师为什么要有这种大爱?
据《传习录》记载,在王阳明讲学期间,有弟子问:“程子说‘仁爱的人把天地万物看作与自己一体’,为何墨子的‘兼爱’反而不能称为仁呢?”王阳明回答说:“仁是造化万物、生生不息的天理,虽然遍布宇宙,无处不在,然而他的产生、发展,也有一个渐进的过程,所以生生不息。就像树木一样,开始时是发芽,这就是树木的生命力产生的地方;树发芽之后,就长成树干,树干就会长出树枝、树叶,树就是这样生生不息的。假如没有芽,怎么能长成树干和树叶呢?树会发芽,树芽的下面一定有树根。没有树根,芽从哪里发出来呢?父子兄弟姐妹的爱,就是人产生感情的最初出发点,就像树会发芽一样。”
儒家的“仁爱”是等差之爱,其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由近及远地辐射推广开来;墨家的“兼爱”没有血缘亲情的纽带,这就没有了发展的起点。犹如树没有根,就不能发芽,也就缺乏永恒发展的生命力。儒家的等差之爱是和它等级区分的政治主张相一致的。在儒家看来,如果社会没有等级,世界就将平面化,那么,何来尊严?何来敬畏?何来秩序?但儒家之仁爱并不局限于血缘,“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民胞物与”,同样带有普世之大爱。“仁要超越血缘,不仅要施于对自己有实际价值的人,而且要施于没有势力、没有价值的人。”(今道友信《关于爱》)这是在东方文化语境里的“爱”。
在西方文化语境里,柏拉图认为,其自身为渺茫无常的有限存在的人,向往真正的美而善的事物,并期望与之结合成一体,这种永恒宏大的爱就是厄洛斯。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学生,他承认柏拉图的厄洛斯之爱是贯穿整个宇宙的生成和运动的能量,但他又认为厄洛斯不是人所特有的爱。他的看法是:“对具有理性的人的生活来说,最必要的是作为友情的爱。”这是一种利他的爱,它向往着存在的价值。这样的爱本身就是一种德,超越年龄、身份、能力等差别,彼此互相激励,朝着一个共同的目标。
在基督教看来,我们人类都是天父之子,所以都是兄弟姐妹。因此,我们要通过牺牲的努力,在地上超越一切由自然和社会组织所造成的差别,实现同胞之爱。爱一切人,必须舍弃利己之心才能做到。神学上有一个词叫“对神立德”,它有三个涵义,即信、望、爱。神学家保罗认为“其中最大的是爱”。在所有的德中,爱有其优先的位置。爱是神在人身上的投影,所以,人无论做什么,行什么,都要尊重自己身上的或曰神的爱,通过这种爱去完成要做的事。
东方的佛教以怜悯慈悲为特征,主张“众生平等”“众善奉行、诸恶莫作”,进而救苦救难、普度众生,这是一种大爱的宗教哲学。由此可见,爱是人类的一种普遍的情感、责任和义务,东西方文化在这一点是相通的。西方宗教文化因众人都是兄弟姐妹所以要互爱,东方儒家文化是由父母兄弟姐妹之爱推及普遍的爱。儒家文化中群体优于个体,义务高于权利,所以它的爱也带有宗教献身的色彩。
教育是人类文化的传承,也是人类理想的追寻。人类文化与理想的核心是“真善美”,然而,如果没有爱,教育的理想,就成为没有灵魂的空壳;教育的文化,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教育是育人的事业,不仅是知识的传承,师生的相互切磋,更是心灵的碰撞、人格的互塑。爱,是师生关系确立、教学行为发生的先决条件。因此,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教师之爱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教师是教化之师,“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道之有爱,师之应然有爱。教师之道在于对真善美之追寻,于是他应然地具有柏拉图式的厄洛斯之爱,这是理想化的永恒之爱。
教师施教于学生,这是长者对幼小的关切,具有基于人类恻隐之心并推己及人的仁爱。在中国文化传统“天地君亲师”的秩序格局中,师生形同父子母子,师生之情是一种亲情。由此,我们能够理解南京斯霞老师为什么奉行“童心母爱”的教育哲学。在“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教学相长”的文化语境里,师生又是对话切磋、“尊德性而道问学”的道友,因此,师生之爱是理性化的友谊之爱,“平生风谊兼师友”,它是至善的象征。
陶行知先生认为,好的教师要有宗教情怀。宗教是一种信仰,它从何而来?托马斯·阿奎那明白地说道:“信仰由爱形成”。《约翰福音》有句名言,“一粒麦子不落在地里死了,仍旧是一粒。若是落在地里,就结出许多子粒来。”这或许隐喻着教师之爱的价值与意义。教育是薪火相传的事业。“有益于社会的爱是从超越自我满足开始的,所以,爱首先是对自恋这种自爱的克服,爱也是一种工作,是随同健全的社会生活的建设一起成长的。”(弗洛姆《爱的艺术》)这或许可视作对教师职责与荣光的称赞。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