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芝麻
在这个节奏越来越快,距离感却越来越强的世界,能被人惦念,是一种值得感激的福气,能对人表达关心,更是一个人善意的表现。但遗憾的是,不是每个人的关心都让人感到舒适、慰藉,很多时候,“关心”反倒传播出伤人的负能量。
几年前怀孕时,一位亲戚上门探望,没扯三句,便开始“嘱咐”我凡事小心,之后的半个小时,我一直僵笑着倾听她讲各种孕妇流产的故事:走路可能流产,坐车可能流产,洗澡可能流产,吃东西可能流产……那口气,似乎“总有一款适合你”,总之感觉怪怪的。在迎接新生儿到来时,其实我内心更需要的是一点祝福。
一位朋友经常向我抱怨,儿子功课不好,贪玩不专心,自己是多么苦口婆心地和儿子谈,给儿子报兴趣班,加强班,可儿子并不领情,反而和她越来越疏远。
“三娘教子”的情景我看到过两次:妈妈一脸焦虑,儿子木木地坐在那里,“你看人家**,这么下去你就等着吧……”之类的话至少每分钟出现一次。这个妈妈太过擅长“排除法”,不断教导自己的孩子什么事是不行的,不对的,却忘了给出如何行动的建议。我不知道十一岁的孩子,内心能强大到什么程度,但如果有人天天这么对待我,我估计已半疯了。
都是善良的人,关系也很亲近,绝对是百分百希望被关心者一切美好。但这种警告式的、威胁式的关心,激起的更多是反感。这种关心越多,让人越压抑,因为它过度强调你面临的危险,却并没给出什么积极建议。就好比对着一个感冒的人抹眼泪,说“哎呀别发展成肺炎,搞不好最后成败血症”。这种关心,是以善意为名传递的负能量,有时反倒是很灵验的“诅咒”。
最近一个不太熟的“大姐姐”经常微信联络我,简要寒暄后,问起近况,我也如实相告,其实无非也是暂时身居国外,还想与国内的朋友一起做点事情而已。然后她很严肃地提醒我,你这样的想法不对,你怎么能这么想呢?接下去根本不听我讲任何话,自顾自就分析下去:你是不是婚姻有问题要和老公分开?孩子不管啦?
我很惊讶,无非是要通过网络和国内继续联系,做点事情嘛,怎么就扯到婚姻问题了呢?因为和她认识没多久,认为也没必要去解释,就找个借口结束了谈话。晚饭后发现微信上出现她的一堆留言,都是劝我“要听听别人的意见,不要放弃婚姻”。买糕的!莫名其妙啊。更莫名其妙的是,过一阵子,我们共同圈子的其他人都知道了我“婚姻出了问题”。
这件事让人很不开心。如果只是曲解我的话倒还说得过去,也许因为我有表述不明,但是曲解后再传播,就难以再用善意去解释了。要么是喜欢披着关心的外衣打探别人生活,然后嚼舌根;要么确实是关心,但是用了比较病态的方式,给人感觉是“生怕别人没事”。
关心,多么美好亲切的字眼儿。从小,我们就被教导要“心中有他人”,要懂得在别人需要的时候送去温暖。但是,关心,又是多么考验人品性和修养的一件事啊。抛去那些本身就居心不良的假关心不论,就算我们真的发自内心地惦记,我们的关心一定会让被关心者感到温暖和力量么?还是很多时候,我们的关心反倒是摧毁对方信心的最后一根稻草?
关心,一不留神就成诅咒。我们越是在意的人,越是担心他们出事,甚至在内心演练他们的出事的场景,然后越想越怕。于是我们把自己的担心告诉对方,这无可厚非,生活复杂,暗藏凶险,提醒他们前方有雷没问题。
但是,过度提醒,你让他们怎么走路?而这条路可能又是他们生活的必经之路。这种关心,运用不当,会瓦解被关心者的勇气,甚至颠覆他们对美好事物的信任、兴趣和追求的欲望。不少父母犯过这样的错误,或者更严重,为了让被关心者无惊无险,开始越俎代庖,从替代别人的思想演变为替代别人的行动,最终彻底让被关心者的生活失去意义。
关心,一不留神还可能成为侵犯。出发点也许是好的,但是过度地挖掘打探,也是对别人生活的干扰。人活一辈子,谁都有遇到事儿的时候,有人关心帮助非常幸福。但是,有些难关,必须自己度过,有些事情,必须自己想清楚,并且不希望别人介入太多。所以,太过任性的“关心”,就可能侵犯到别人的隐私和生活的自主权。
还有一种关心,太过作秀作势。比如刻意亲民的“送温暖”,或者在关心别人的过程中,始终不忘炫耀自己,“你看看,你没有的我恰好有!你做砸了的事刚好我做成了!”这类“关心”,给被关心者传递的,绝对不是真善美,接受其关心的人也一定可以感受到扑面而来的虚伪气息。
这么说来,关心还真不容易。首先要真诚,但仅有一腔热诚,人家不一定领情,还要注意方式、方法。隔靴搔痒的关心只是没能量,不是负能量。但若是让自己的关心成为打击和刺伤别人的负能量,那就是件悲哀的事了。
所以,关心不能是自顾自的,要站在对方的角度多想一点。有好的建议,可以说给对方听;没有的话,不如沉默,给他们微笑以祝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