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节气灸”即根据不同的节气对人体的穴位进行施灸治病。广东省中医院开展“节气灸”疗法治疗多种疾病都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70岁的吴伯有40余年的吸烟史,患慢支肺气肿30年,患肺心病也有10年了,稍微动一动就气喘、气短,在天气变化时则更加严重。今年4月他旧病复发,咳喘痰多,行走后气喘吁吁,呼吸困难,遂到医院就诊。因当时正值清明、谷雨时节,天气潮湿,日夜温差大。医生对其用“节气灸”疗法进行治疗,在患者大椎等穴位进行艾灸,半小时后,患者气息渐平顺,喉间痰少,呼吸顺畅。第3日复诊,患者咳嗽、咯痰减少,气促已消,行走活动自如。
80岁的谢伯10年前曾患中风,现已基本痊愈,时有头晕不适发作。医生根据他的情况,从谷雨至立夏期间对其定期进行救治。医生解释说,“眩晕”为中风先兆之证候,明代杨继洲的《针灸大成》载有“春交夏时,夏交春时常灸足三里预防中风”。春交夏时,指从谷雨至立夏,农历3-4月。夏交春时,指从大寒至立春,农历12月到次年正月。经过“节气灸”治疗,谢伯现在面色红润,神采奕奕,能够独自行走。
据广东省中医院针灸科主任符文彬介绍,“节气灸”是根据二十四节气,选择各节气对人体脏腑功能有影响的腧穴进行艾灸,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根据节气的不同,对应治疗和预防的疾病也不同,如立春、小满、芒种时正好灸治消化性疾病,而立秋、立冬、春分时则是预防治疗中风的好机会。
“节气灸”最好能在节气当天或前后15天内进行艾灸,而即将到来的大暑(7月22日)天就是一个预防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好时机。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内经》中就指出,人体脏腑、气血随着节气变化,会出现周期性盛衰,如春温,夏热,长夏湿,秋凉,冬寒。一年中节气更迭,人体阳气中有升、浮、沉、降节律。脉搏有春浮,夏洪,秋弦,冬沉。人体形成春生,夏长,长夏化,秋收,冬藏规律。人体脏腑功能活动与自然界四时阴阳消长节律统一起来,形成五时应五脏,阴阳消长同步的有机整体,反映了人与天地相参,不同节气受邪会产生不同的脏腑病证,“三伏灸”疗法,就属于古代“节气灸”的一种。
现代医学研究证明,人体许多生理功能有着年节律、月节律、日节律,如人体的免疫功能,据观测外周血中的总淋巴细胞在7-9月最多,而在12-3月最少,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在7-9月最少,而12-1月最多。又如血浆皮质醇每日分泌总量,平均浓度及尿中17―甾酮类排泄量呈现秋冬高于春夏。血中T3、T4浓度以夏季最低,冬季最高。
“节气灸”的适应症有呼吸系统疾病如哮喘、慢支、感冒;消化系统疾病如胃脘痛、慢性结肠炎、消化不良;心脑血管疾病如脑梗塞、冠心病、高血压;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如月经病、男性性功能障碍以及遗尿,过敏性鼻炎、痛风、偏头痛等。此外,“节气灸”还有保健防衰老作用。 |
|